在閱讀中成長 共赴一場“追光”之旅
閱讀不僅是汲取知識、啓迪智慧的關鍵途徑,還是傳承文化、提升全民素質的重要手段。如何審視自身的閱讀需求,做出合理的閱讀選擇?海量的圖書資源,如何有效輻射到更多地區和羣體?要讓書香飄到每一個角落,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訪了致力於推進全民閱讀的多位專家,他們認爲,全民閱讀,“一個也不能少”。
全民閱讀,“全”在哪
“全民閱讀是提升公民文化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舉措。今天,全民閱讀已經成爲全社會共識,有效開展全民閱讀,關鍵在於加深對全民閱讀內涵的認識和理解。”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從5個方面分析了全民閱讀的“全”字:一是閱讀主體的全面性,涵蓋各年齡、地域、職業及特殊羣體;二是閱讀內容的全面性,包含廣泛知識、豐富主題和多元觀點;三是閱讀形式的全面性,滿足不同羣體、時空和場景需求;四是閱讀制度的全面性,完善政策法規,規範市場、推動研究、鼓勵創新和促進合作;五是閱讀機構的全面性。
培根曾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將這一觀點融入全民閱讀的語境中,不難發現,閱讀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加速器,更是社會智慧與文明傳承的橋樑。“從整體而言,閱讀效果的全民性,意味着它對社會和諧、經濟發展等都有積極影響。從個體而言,閱讀效果的全民性,意味着大家通過閱讀活動得到了知識的積累,進行了思維的訓練、情感的陶冶、精神的成長。”朱永新說。
全民閱讀被多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日益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朱永新說。
全民閱讀,怎麼“全”
推進全民閱讀,助力解決閱讀困難羣體的需求是難點之一。這塊“短板”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全民閱讀的普及率,儘快補齊它,全民閱讀才能真正“全”起來。
“以前,視障人士只能讀市面上大約5%的書,現在隨着無障礙閱讀的推進,許多閱讀的障礙得到了解決。”相關技術成果不僅讓視障人士受益,更讓包括老年人在內的更多人羣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北京市殘聯兼職副理事長楊佳作爲哈佛大學第一位獲得MPA學位的外國盲人學生,她說自己就是無障礙閱讀的受益者。
在推進全民閱讀的進程中,楊佳發現一個問題:健康閱讀環境的構建對於所有讀者羣體都至關重要。我國有1700萬視障人士,他們主要依賴觸覺與聽覺來感知外界信息,而傳統盲文紙張因工藝限制,容易吸附灰塵、細菌和病毒,給這一羣體的健康帶來了隱患。同樣,學齡前兒童及老年人在閱讀時也面臨着相似的健康風險。
於是,在楊佳等專家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研究的納米抗菌紙技術獲得更多關注和推廣。這種紙張既保留盲文觸感又抗菌,如今已廣泛應用於盲文書籍、兒童讀物和老年人大字本圖書,有助於爲這些羣體創造安全衛生的閱讀環境。同時,楊佳在2020年提交的《關於科技助力健康,推進長效抗菌功能性紙張在視障人士、學齡前兒童及老年人圖書應用的提案》還獲評爲全國政協2020年度好提案和十三屆全國政協優秀提案。
2022年5月5日,《關於爲盲人、視力障礙者或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獲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馬拉喀什條約》對我國生效。“這不僅爲閱讀障礙者打開了新的閱讀大門,也爲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共同推動社會向着更加文明、包容、進步的方向發展。”楊佳說。
“近年來,保障殘疾人平等閱讀權益、促進殘疾人融合發展,越來越成爲全社會的普遍共識和共同行動。中國殘聯與相關部門不斷擴大優質閱讀資源供給,積極推進數字賦能無障礙閱讀服務,努力消除殘疾人信息獲取和文化參與的障礙。”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八屆主席團主席程凱說,未來希望共同營造無障礙閱讀環境,加強文化設施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和環境改造,提升閱讀的便利性和可及性;充分彰顯版權的人權溫度,持續優化無障礙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機制,構建更加完善的無障礙閱讀版權服務體系;藉助科技力量拓展閱讀時空,加大對無障礙技術的研發投入,創新無障礙格式的呈現方式和傳播模式,爲殘疾人等羣體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和便捷的閱讀體驗;深化無障礙閱讀志願助殘服務,在無障礙閱讀的天地裡播撒更多愛的種子,培植更多真善美,共同推動“書香中國”和“文化強國”建設。
除了關注閱讀困難羣體,推進全民閱讀還離不開全社會閱讀氛圍的營造。近年來,全國各地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全民閱讀推廣、領讀者大會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朱永新曾多次和大家一起分享閱讀感悟,探討閱讀對人生、對社會的影響。“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書香中國’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朱永新說。
從全民閱讀到終身閱讀
楊佳15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19歲大學畢業留校任教,29歲時卻不幸失明。而立之年,人生落入低谷,是閱讀和書籍,讓她看見了生命航行中的燈塔,給了她拔節向上的力量。楊佳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哈佛的學習經歷讓自己深刻體會到了終身閱讀的重要性。哈佛圖書館的借閱證對借閱本數沒有限制,她可以借閱大量書籍,甚至常需要校車幫忙運回宿舍。她強調,這種閱讀習慣的養成不僅讓她學到知識,更讓她意識到,閱讀是終身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重要途徑。
同時,如今是多元閱讀工具的時代,楊佳覺得,像手機、電腦、電子書閱讀器及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讓閱讀更加高效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面對技術變革,既要堅持傳統,又要主動適應,在回顧歷史中堅守信念,在展望未來中探索融合。“儘管有人擔憂AI等技術影響文學創作和閱讀,但歷史證明,文學總在適應變革中發展,文學的獨特魅力和生命力,使其成爲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說。
“全民閱讀之‘全’不是我們的浪漫夢想,而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平等追求,我們相信,我們閱讀的每一本書都是一片美麗的羽毛,許多羽毛組成我們智慧的翅膀。我們在閱讀中追光前行,共同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閱讀幫助我們展翅飛翔。”朱永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