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戰略模糊 學者:倒閣比倒賴務實

國民黨26日在凱道舉行 「反綠共、戰獨裁,凱道一起站出來!」活動,大批支持民衆不畏風雨前來聲援。(範揚光攝)

國民黨26日在凱道舉行 「反綠共、戰獨裁,凱道一起站出來!」活動,許多支持民衆帶着小孩不畏風雨前來聲援。(範揚光攝)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6日在凱道高呼,立法院將在賴清德總統就職滿週年、5月20日後立刻提出罷免。不過,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專任教授鈕認爲,倒閣比罷免總統更務實;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也直言,上街頭響應的民衆雖多,但若藍白後續沒有具體規畫,恐難以發酵。

鈕則勳建議,426遊行後應該要有更多的點串聯成線、形成戰略的面,這是在野能否反守爲攻的關鍵,朱立倫喊出罷免總統賴清德,是拉高民衆的情緒和團結性,但拋出這個議題要評估可行性,罷免總統須2/3立委同意,可行性很低。

他認爲,戰略上倒閣跟罷免可以相互配套,而並非只選擇倒賴,不考慮倒閣,白營雖然害怕倒閣後席次減少,但未來不分區立委的席次安排,藍營可以禮讓白營,或是雙方協調2026縣市長選戰,地方議員也可以討論,讓彼此席次最大化。

鈕則勳強調,火力不能侷限在倒賴,「可反守爲攻的武器都得考慮」,不必完全排除倒閣的可能性,接下來若罷免藍委有25席以上過第二階段連署,提出倒閣也是一種方式;而且如果罷免戰全部守住,藍軍士氣大增,藉由倒閣一鼓作氣反轉情勢也未嘗不可,提出的時機點可再評估。

賴祥蔚則認爲,藍白凱道遊行主題是「戰獨裁」,但後續要支持者做什麼仍相當模糊,「是要避免藍營立委被罷免,還是去罷免綠營立委」,支持者都不清楚,只知道表達對民進黨的不滿。

他說,昨日遊行人數不少,但若後續動作沒有更清楚說明,無法有效擴散,對中間選民而言,可能只是「國民黨出來抗議民進黨」,無法突破同溫層,活動成效將大打折扣,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