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打造細胞治療研發中心 BeOne瞄準「同種異體」明年投入臨牀試驗
BeOne 全球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表示,臺灣擁有頂尖大學與國家級研究機構,科學教育紮實,孕育了大量優秀科研人才,因此選擇將全球首座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設立在臺灣。(王家瑜攝)
癌症治療趨勢走向個人精準化,細胞治療前景廣闊。看準臺灣生技與製藥人才潛力,BeOne Medicines(臺灣百濟)將全球首座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設立在臺灣,專注於「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短短3年半已遞送多項全球國際專利申請,並已選定候選藥物,預計於2026年進入人體臨牀試驗。
近年,全球癌症負擔漸增,治療亦走向個人化、精準化。同時,細胞治療發展取得重大突破,爲對標準治療無效的患者帶來一線生機。目前自體細胞治療雖爲主流,但存在三大挑戰:其一,價格高昂,動輒數百萬至上千萬元;其二,製程繁複且耗時;其三,產品難以標準化,恐影響治療一致性與品質。
爲解決現行挑戰,BeOne聚焦於以誘導性幹細胞爲(iPSC)核心,開發現成即用(off‑the‑shelf)的同種異體細胞療法(iPSC-derived Allogeneic Cell Therapy)。取自健康捐贈者的細胞,經基因工程改造後,不僅能強化抗癌活性,並避免病患的免疫排斥作用。
2021年,BeOne在臺打造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臺灣擁有頂尖大學與國家級研究機構,科學教育紮實,孕育了大量優秀科研人才,這是我們選擇深耕此地的關鍵因素。」BeOne 全球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表示。短短 3 年半時間,從零開始建置研發平臺,如今已超前進度推進,並有 1 款候選藥物進入關鍵研發階段,正邁向 2026 年的臨牀試驗,有望搶下全球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的首創地位。
細胞治療研發中心選在臺北都會區,佔地逾700坪,從細緻的照明設計到極致的空氣潔淨系統,處處展現BeOne對細節的高度堅持。黃士銘指出,同種異體細胞療法的開發肩負「讓全球患者受惠」的使命,新藥研發的每一步都必須高度嚴謹,所有儀器、設備與材料均採最高規格,務求與國際標準齊平。這樣的堅持不僅是對患者安全的保障,也推動了臺灣生技產業鏈的升級,使研發環境更接近國際最先進水準。
他進一步強調,在高標準的研發文化中,人才正是推動關鍵。「唯有在嚴謹的環境中,科學家的潛能才能被真正淬鍊出來。」在這裡,敢於挑戰、持續精進並高度自律的人,才能真正站上國際細胞治療的舞臺,與團隊並肩前進;而對於不適應這樣節奏的人,也能在過程中也能逐漸更認識自己,探索並開展更適合的發展方向與外部機會。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持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輕科學家投入,也讓臺灣在國際細胞治療舞臺上展現更堅實的競爭力。
目前,BeOne 全臺約有近 60 位專注於臨牀前研發的人才,佔員工總數約 5 成,與 2022 年相比,已倍數成長,使 BeOne 成爲國內最大細胞治療研發團隊之一,展現企業在臺灣深耕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決心。
「病患至上」(Patients First)是 BeOne 的核心價值,他們深信「癌症無國界,你我責無旁貸」(Cancer has no borders, neither do we.)。黃士銘強調,這不只是口號,而是貫穿所有決策與行動的準則;選擇投入同種異體細胞療法,正是爲了降低成本、提升可及性,讓更多病患受惠。
黃士銘表示,我們堅守「臺灣研發、全球市場」理念,持續以臺灣爲創新基地,把研發推向世界,既發揮在地人才與產業鏈的優勢,也爲臺灣科學家與生技產業創造更寬廣的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