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損、回收光電板 蘇俊賓:汙染控制嚴格考驗
丹娜絲颱風侵臺後,嘉南地區損壞的光電板高達14.5萬片、約2800噸,圖爲嘉義縣布袋鎮新塭滯洪池有超過5萬片光電板擠壓堆積,清運速度緩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光電場,嘉南沿海滿是破碎、翻覆的光電板,然而環境部長彭啓明卻稱「光電板無污染」,引發朝野立委、環團批評。對此,彭啓明昨坦言,任何非環境自然的裝置,凡走過必留痕跡,將會持續密切關注相關的長期影響。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昨在行政院會表示,本次風災受損光電板數量僅佔全國百分之三,但受損總數量二八○○噸爲是過去五年處理量一一○○噸的二點五倍,不僅考驗臺灣處理大量報廢光電板的量能,光電板設置場址是否合適也盼中央審慎評估。
蘇俊賓表示,光電板組成成分包含玻璃百分之七十四點二、鋁框架百分之十點三之外,百分之四的電池、還包含銅、銀、鎘、鉛等十三種重金屬,破損後暴露在環境中,在特定環境、鹽分、光分解的條件下,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蘇俊賓指出,目前全國光電板設置容量約十四GW,換算下來約有四千萬片,本次風災受損光電板數量二八○○噸,光是這一次風災的廢棄光電板數量,已是過去五年全國廢棄光電板處理總量的好幾倍,未來幾年即便沒有風災,還有更大規模的光電板汰換潮。
蘇俊賓說,根據環境部「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資料,太陽能光電板生命週期爲廿至卅年,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壞量約產生百分之零點二至百分之零點五,即便沒有天然災害,在正常的報廢情況下,預估二○三二年廢棄物數量達約一萬公噸,二○三九年起每年更將達約十萬公噸,臺灣是否有足夠的處理量能,並且在回收金屬的過程中做好各項重金屬及污染控制,將會是非常嚴格的考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