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吹翻光電板 七大公協會發聲明「攜手共渡風災考驗」
▲嘉義布袋新塭、義竹東後寮滯洪池的數百面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破損。(圖/攝影中心攝)
記者陳瑩欣/臺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重創臺灣南部,各界高度關注災情,其中太陽光電設備的災損狀況也成爲社會焦點。太陽光電產業七大公協會發表共同聲明呼籲社會各界,務必理性看待此次風災,光電業者與在地居民同樣身受其害,我們正竭盡所能與社區攜手,共同修復家園,共渡此次嚴峻考驗。
太陽光電產業7大公協會包括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中華民國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GESA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中華民國太陽光電暨儲能品質安全協會。
此次丹娜絲颱風從嘉義登陸,是臺灣氣象史上120年來首見,也是氣象署自1958年有完整紀錄以來,第一個自嘉義登陸的颱風。雲嘉南平原缺乏山脈屏障,使得颱風破壞力倍增,導致房屋倒塌、農田毀損、農業損失慘重,更有2500支電線杆倒塌,近百萬戶停電。
身處天災核心的雲嘉南光電案場,同樣遭受大小不一的損害。這場前所未見的強臺,對所有生活在雲嘉南地區的居民和產業,都是一次極大的挑戰,光電業者亦不例外。
釐清事實 破除不實謠言:環境污染與加固措施
近期,部分網路資訊將風災災損與光電產業不當連結,甚至散播「光電板破損導致海水污染」等錯誤說法,嚴重誤導社會大衆。能源署與多家媒體已多次澄清,大多數案場在臺風來襲前均已完成嚴密的加固與預防措施,實際災損範圍有限,並未如傳言所述造成環境污染。我們理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也願再次強調,光電產業在設計與營運上,皆以環境友善爲最高原則,絕不會做出危害環境的行爲。
受損設備影響太陽能發電機組佔比極低
近期部分言論針對光電案場的災損,誇大其對整體電力供應的影響,甚至聲稱會造成大範圍的發電缺口。然而,事實上,此次丹娜絲颱風雖然造成部分光電設備損壞,但其對臺灣整體太陽能發電機組的影響,佔比極低。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全臺太陽光電設置量已達14.6 GW,而本次受損的案場發電量,僅佔其中極小部分,以7月7日颱風當天太陽光電出力瞬時最大值爲451萬瓩(佔整體用電15.2%),發電仍舊錶現穩健。電力系統的穩定供應依賴多元能源組合,太陽光電僅是其中一環,短期局部災損並不足以對全國供電穩定性造成實質影響。七大光電公協會呼籲社會各界,應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本次風災對能源供給的衝擊,避免不實的資訊加劇民衆的焦慮。
光電產業共生共榮 攜手社區重建家園
面對雲嘉南地區遭遇的史無前例強臺,光電產業雖爲受災戶,但更是地方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災情發生當下,許多光電業者便立即與社區居民攜手投入災後復原工作,全力協助清理重建、恢復供電與社區正常運作。特別是漁電共生案場的光電業者,更以漁民的漁塭復原爲第一要務。與過往漁民必須獨自承受風災損失相比,如今有了光電產業的組織支持,讓漁民們倍感溫暖與安心。
投入重建與資源協調 共同面對挑戰
當前,光電業者正與中央及地方政府緊密合作,積極尋求民間力量並協調各方資源,進行案場的清理、修復與安全檢查。同時,光電業者也積極協助提供臨時電力與物資予社區居民,盡力減輕對居民與當地產業的衝擊。
展望未來:能源轉型與在地共生
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未來天災恐將加劇,能源轉型已是刻不容緩的國家重要戰略。太陽光電產業不僅是支持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更是落實地方共生理念的實踐者。我們深知社會大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太陽光電產業七大公協會將以實際行動,除了加強光電案場的強韌與穩固外,也會落實對綠能價值的承諾,持續與政府、地方與社區並肩努力,期許成爲更負責任的地方在地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