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光電板污染水源「魚吃進毒」? 環境部:非列有害廢棄物

記者許力方/臺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加上西南風的風雨重創南臺灣,嘉義出現數百面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吹翻,在地人擔心水源被污染、魚吃進毒,引發爭議。環境部發聲明澄清,風災損壞太陽能板「非列有害廢棄物」。

針對部分媒體將風災損壞太陽能板稱爲「有害廢棄物」,甚至誤引環境部與產品標章相關制度,環境部聲明指出,太陽能模組主要由鋁框、玻璃、EVA膜與發電元件等組成,並未被列爲有害廢棄物,環境部也未設立相關綠色標章,請外界勿混淆。

▲嘉義布袋新塭、義竹東後寮滯洪池的數百面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破損。(圖/攝影中心攝,下同)

對於近期因風災損害之太陽能板,依據《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規定,業者負有清理廢太陽能板責任,應儘速清除,並妥善處理,避免污染環境。經濟部已有管理機制,針對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復原狀況並有追蹤列管機制,並針對災損案場協助轉介業者依模組回收排出機制清運。

嘉義布袋及義竹有上百面太陽能光電板因颱風吹翻,破損翻覆,殘骸遍佈水面上,外界擔心光電板被破壞會產生有害物質,網路更有流傳「颱風過後不要買中南部的養殖魚,因爲魚可能會吃下破損光電板漏出的毒」說法,事實查覈中心指出,現在絕大多數太陽能板均是矽晶太陽能板,使用須經安全、抗腐蝕檢測,產生毒性風險極低;即便太陽能板受損泡水,短期也不至於對生物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