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持續開展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試點——暖心服務有溫度 多維幫扶顯活力

過去,社會救助多停留在“給錢給物”的傳統模式,雖能解決困難羣衆的燃眉之急,卻難以精準迴應其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爲破解這一難題,2023年以來,我省持續開展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試點,引導各地民政部門通過整合部門資源、購買救助服務、鏈接慈善資源等方式爲困難羣衆提供救助幫扶,推動社會救助從單一救助到綜合救助,從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轉變。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3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累計惠及困難羣衆80餘萬人次,讓社會救助既有力度和精度,又有深度和溫度。

創新制度從生存保障到發展賦能

在昭通市綏江縣,一戶特殊困難家庭的變化,成爲“物質+服務”救助模式的生動案例。這個家庭因父親車禍去世、母親失聯陷入困境,26歲的大女兒獨自承擔起照顧3個未成年弟妹的重擔,二女兒患有抑鬱症,兩個弟弟叛逆厭學。

瞭解情況後,綏江縣民政局委託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社工協會,啓動“物質保障+精準服務”幫扶。3名未成年人被納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每人每月1350元生活補助緩解了經濟壓力;社工爲抑鬱的二女兒提供心理疏導,幫大女兒找到就近靈活就業崗位,兼顧家庭與收入;大學生志願者定期輔導3個孩子學業。半年後,二女兒成績躍居班級第一,還成了助教志願者,弟弟們學習明顯進步;“愛心媽媽”陪伴、除夕共吃年夜飯等暖心舉措,更給了孩子們情感慰藉。

這樣的救助模式,正依託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在全省推廣。我省在將困難羣衆分層分類納入低保、特困供養、低保邊緣家庭等救助範圍並通過“一卡通”平臺按月足額發放救助金的基礎上,持續完善政策機制,推動服務類救助從“補充”變爲“常態”,幫助困難羣衆重拾生活信心、提升發展能力。

2023年,省民政廳聯合省財政廳出臺《雲南省深化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創新試點方案》,將服務類救助納入社會救助體系,明確了服務類救助重點服務對象爲特困供養人員、城鄉低保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等,細化了照料護理、康復訓練、送醫陪護、社會融入、心理疏導、資源鏈接等服務類型,讓“服務什麼、爲誰服務”有了清晰指引。

2024年,我省《關於進一步推進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出臺,在試點基礎上探索建立服務類救助需求評估體系、服務清單、救助網絡,並要求建立服務陣地、提供資金保障等,讓服務供給更精準、更規範。

今年,省民政廳、省財政廳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補助各地深化試點,並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工作的通知》,對服務對象、購買流程、監督管理、績效管理等作出明確規定,附帶可參考使用的服務清單、合同模板和績效評價模板,爲拓展服務類救助內容提供遵循。

隨着政策體系的持續完善,試點範圍穩步擴大:從2023年首批21個縣(市、區)先行先試,到2024年擴展至50個縣(市、區),今年試點範圍已延伸至全省16個州(市)的73個縣(市、區),“物質+服務”正溫暖更多困難羣衆。

多元參與從單一救助到綜合幫扶

“真是沒想到,這麼多人一起來幫我。”日前,昆明市拓東街道尚義社區的楊大爹向社區工作人員和民警連連道謝。他因患病失去勞動能力,既無收入來源,也無固定住所,生活陷入困頓。

拓東街道瞭解情況後,依託聯合救助機制,向民政部門申請將其暫時安置到救助站,發放急難救助金並納入低保,同時協調社工提供藥品代買、送餐助餐、照料護理、送醫上門等服務;向住建部門爲他申請廉租房;轄區愛心企業還送來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合力幫他解決生活難題。

盤龍區整合民政、教育、衛健等13個部門力量,出臺《推進社會救助“物質+服務”改革實施方案》,構建起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救助網絡。橫向串聯16個政府部門、23家公益組織和17家愛心企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補充”的多元供給格局;縱向打通區、12個街道、105個村(居)委會三級網絡,確保救助服務落地。

如今,這樣的“橫向+縱向”的救助服務體系正逐步在全省推廣。各試點縣(市、區)橫向由民政部門牽頭,聯合公安、教育、衛健、住建等相關部門,並引入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等社會力量,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救助難題;縱向方面,依託縣(市、區)、鄉鎮、村民政幹部服務隊和鄉鎮社工站、社區服務站、愛心人士、志願者,落實需求申請、覈實、實施、評估、反饋的服務鏈條,確保困難羣衆救助需求都能得到及時響應和妥善解決。

科技賦能讓協同幫扶更高效。民政部門依託雲南省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線上通過多部門數據比對,對監測對象7個方面100餘項數據進行分析預警,線下由基層人員走訪覈實,變“人找政策”爲“政策找人”。各地還積極創新推出一批精準服務的信息化平臺。如文山市推出智慧民政救助服務平臺,打造“益起助你”App小程序,構建“申請、點單、派單、服務、回訪”五位一體的信息化鏈條:困難羣衆“掌上點單”,服務主體“在線派單”,社會組織“接單服務”,助餐、助浴、助學等“十助”服務實現“指尖辦理”。

孵化社會組織,培育救助品牌。省民政廳以打造“雲尚有愛·助你同行”社會救助服務品牌爲牽引,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組織,加強與慈善機構、愛心企業合作,完善政策、對象、信息銜接機制,孵化出一批羣衆認可的救助品牌。如昭通市民政局依託本地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壯大培育基層社會救助助(協)理員隊伍,並積極鏈接志願服務組織、慈善組織等資源開展服務類救助,打造“雲尚有愛·幸福有昭”服務品牌,培育出“昭”之即來、“巧”能成事、“綏”叫隨到等系列子品牌,進一步擴大了社會救助“物質+服務”的影響力。

從“單一救助”到“綜合幫扶”,從“線下跑腿”到“線上點單”,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雲南社會救助的創新實踐,正讓每一份幫扶都更精準、更貼心、更可持續。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繼續深化“物質+服務”改革,繼續擴大試點範圍,豐富服務內容,同時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服務的救助格局,爲更多困難羣衆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

雲報全媒體記者郎晶晶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