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麗江以綜治小陣地托起平安大幸福

法治日報記者 石飛 法治日報通訊員 洪曉婷

雲南省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金沙江邊的小院裡,農戶的種植糾紛在多部門聯動調解下,30分鐘內便高效化解;寧蒗彝族自治縣小涼山彝族村落,一對因瑣事導致感情近乎破裂的夫妻,通過法、理、情多方面勸解後重歸於好;國家5A級旅遊景區麗江古城裡,幾名遊客的旅途鬧心事被暖心化解,一行人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在麗江,羣衆煩心事在家門口便能“和順”化解,遊客鬧心事在高效有序中被“和諧”化解,這一幅幅頗具麗江“和美特色”的平安畫卷,描繪的正是麗江全市四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的生動縮影。

麗江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劉金坪近日告訴《法治日報》記者,近年來,麗江市堅持“以戰領建、以戰促建”,全力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實體化建設,着力打造“‘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化解模式,由市綜治中心統籌構建“分級響應、協同聯動、全時運轉”的扁平化安全穩定指揮體系,全面優化市—縣—鄉—村四級542個綜治中心建設,將民族特色調解融入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實戰導向、多元協同、精細治理的“麗江特色”實踐,以綜治小陣地托起平安大幸福,爲新時代邊疆地區社會治理強基賦能。

矛盾糾紛有了說理處

一大早,麗江市古城區西安街道綜治中心就迎來了第一波“家門口的訪客”。原來是居民和某與鄰居李某因相鄰建房產生了糾紛,爭執不休,“彆着急,有啥事咱到這邊坐下慢慢說……”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袁大姐快步上前,一邊安撫兩人情緒,一邊引導他們到“羣衆接待處”坐下並認真詢問情況。

瞭解情況後,該中心迅速組織自然資源、住建等多部門通過現場勘查、座談調解等方式,釐清爭議焦點,平衡各方訴求,積極引導雙方促成和解協議,並指導雙方完善建房手續。

“基層矛盾糾紛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通過綜治中心聯動機制,調解效率相比過去有了顯著提升。在這裡,化解糾紛‘最多跑一地’、解決難題‘只用進一門’,羣衆矛盾糾紛真正有了一個說理處。”劉金坪說,麗江市通過整合政法各單位、信訪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力量,建立“常駐+隨叫隨到”輪駐工作機制,全力配齊配強各級綜治中心人員力量,構建起“1箇中心統籌、N個部門聯動”的治理格局,縣鄉村3級共建成541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真正實現“只跑一地、只進一門”解決羣衆糾紛訴求。

心結化解走上新路子

“太感謝了,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們就收到了救助金。之前以爲邁不過去的坎,現在也邁過去了……”近日,古城區綜治中心在開展已化解矛盾糾紛回訪時,當事人張某哽咽道。

原來,張某與妻子因不堪生活重壓產生激烈爭執,綜治中心瞭解情況後迅速組織街道、社區、網格員和片區民警前往其家中瞭解詳細情況。在得知當事人雙方父母均患重病、孩子殘疾,且家庭收入十分微薄後,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及時聯動相關部門爲其申請了低保、民政臨時困難救助及婦聯補助,同時還幫助張某兒子辦理了殘疾證併爲其積極對接後續康復治療渠道。

而在玉龍縣,綜治中心規範化實體化運行體現在一起起高效調解的矛盾糾紛中。

“有一起長水社區的農戶種植糾紛,在30分鐘內就調解完成了。”據玉龍縣黃山街道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該中心在接到糾紛後,通過實地調查、現場走訪、與雙方當事人談話等形式瞭解矛盾來龍去脈,針對矛盾雙方爭議焦點問題,結合案件實際情況,並向雙方普及相關土地權屬以及項目建設等法律法規知識,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明之以法、寓法理於人情之中,引導雙方權衡利弊、互諒互讓、換位思考,消弭彼此的怒火,最終在30分鐘內便讓雙方達成了調解協議。

“綜治中心是離老百姓最近、接觸矛盾糾紛最多的地方,綜治中心建設要注重實效,真正成爲化解老百姓心結和困難的終結地。”劉金坪告訴記者,麗江市健全落實發現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辦、依法辦理、重點管控、動態管理、閉環督導“七項機制”,保障綜治中心實質運轉。

小小陣地彰顯大特色

“檢察官的專業調解,讓我放下了對眼前利益的執念,懂得了體諒對方的難處。”近日,一起矛盾糾紛雙方當事人共同將一面錦旗送至華坪縣人民檢察院,對華坪縣“一家人”人民調解工作隊縣檢察院小分隊表達感謝。

這源於一起歷時多年的矛盾糾紛,華坪縣榮將鎮膏澤社區兩戶鄰里因修建進出戶道產生糾紛。榮將鎮綜治中心邀請華坪縣“一家人”人民調解工作隊縣檢察院小分隊介入。該小分隊巧妙引入“六尺巷”典故,將依法調解與以德化人相結合,引導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

麗江市以專業力量爲驅動推進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組建的專項普法工作隊和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隊“合二爲一”,深度融入基層綜治平臺協同破解治理難題,通過資源整合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

“從高效調處到專業化解,再到民族融合,麗江市正以標準化建設築牢根基,通過精細化服務破解難題,依託特色化創新激活動能,讓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具效能,用“小陣地”穩穩託舉起了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劉金坪說。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