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巨頭掀起組織之變,生成式AI陷入冰火兩重天
文 | kiki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下,在國內雲廠商們爭相用「降價」掀桌子時,包括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在內的北美雲巨頭們卻正在通過一系列的組織變化,自上而下改革其團隊,以說服更多的雲客戶購買人工智能相關產品與服務。
據「硅基研究室」不完全統計,北美雲巨頭的組織變動還在繼續。 據外媒報道,近期谷歌已從AWS和微軟Azure聘請了兩名雲高管,以建立其人工智能隊伍。AWS新帥馬特·加爾曼(Matt Garman),新官上任後的第一把「火」也燃向了內部組織架構。
組織的變動背後,所折射出的是對增長的不確定性。儘管在最新的財報裡,北美雲巨頭們紛紛對外展示了增長成績,向市場強調AI對這一傳統雲服務市場的驅動。但現實是,與野心勃勃的目標相比,許多客戶對雲廠商們推銷的生成式AI技術與服務依舊保持謹慎。
作爲大模型革命下的核心參與者,北美雲計算廠商圍繞算力層、模型層與應用層都進行了較爲全面的佈局,在更激烈的競爭背後,一場「資本開支」戰也已提前打響。
一邊裁員,一邊重組,是北美雲巨頭近段時間的核心動作。
據外媒報道,微軟在Azure雲業務近期裁員數百人,谷歌雲計算部門也進行了大規模裁員,但在精簡組織的同時,谷歌雲在近幾個月以來也正在爲其負責銷售AI服務的新團隊增加數百名的銷售人員與工程師,一些過去專注於特定行業與區域的銷售人員轉移到了谷歌雲的AI銷售團隊,目的是向更多企業銷售谷歌雲的AI產品與服務。
谷歌還從其競爭對手聘請了兩名雲高管,微軟前企業副總裁Saurabh Tiwary將擔任新創建Cloud AI總經理一職,AWS前副總裁Raj Pai則負責Cloud AI團隊的產品管理。
另一邊的亞馬遜AWS,隨着新帥馬特·加爾曼的上任,組織變動也在這家雲巨頭內部進行。據外媒報道,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加爾曼會定期與亞馬遜董事會高層會面,討論如何增加AWS收入以及如何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北美雲巨頭組織變動的動作有兩點相似之處: 首先,是加大內部前端銷售團隊的力度與人工智能部門形成更緊密的聯繫。其次,重組背後,裁員「節流」也已成爲雲巨頭們的常態。畢竟,儘管受AI驅動,雲巨頭們已基本結束了過往收入增速不振的現狀,但它們大多還是通過最直接的人員優化,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雲巨頭們之所以在組織層「開源節流」,背後的核心原因有二:首先,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資本開支巨大,雲巨頭的增長需要依靠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其次,從短期來看,則是生成式AI的「冰火兩重天」。
儘管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第一季度,北美雲巨頭們的營收增速均持續回升,三家雲廠商合計營收達538.2億美元,同比增長23.8%,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爲17.2%、31.0%和28.4%。在財報電話會上,雲廠商們也不約而同將增長的原因歸結爲生成式AI,如亞馬遜表示生成式AI目前對亞馬遜來說已經是一個「數十億美元收入規模的業務」,此前據《商業內幕》報道,AWS內部甚至要求其全球峰會活動的議程中80%的內容都是與生成式AI相關。
不過「火熱」背後,這些雲廠商們卻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客戶對生成式AI的需求,激進的組織動作背後,他們需要用更有力的舉措向企業證明AI所產生的價值。
今年3月,亞馬遜AWS AI產品副總裁Matt Wood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在對待生成式AI上,大多數的AWS客戶處於「中間狀態」,儘管害怕落後於競爭對手,但卻一直非常深思熟慮。這表示,相較於AI的炒作,對雲廠商們和更多的客戶而言,現在談巨大的回報,都還爲時過早。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中,雲巨頭們通過投資AI大模型企業,以換取雲服務的方式,搭建自身的「AI+雲」生態,但也受到了一些投資者的質疑。微軟投資了OpenAI,亞馬遜AWS和谷歌也都投資了Anthropic,這些流向初創公司的投資,並不完全是現金,而有很大一部分是雲計算服務資源,分析師與投資者更關注的是,雲廠商們的收入數字有多少來自這些大規模交易。
加拿大銀行(RBC Capital)分析師Rishi Jaluria就在一份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我們想知道AWS的收入是否包括訓練Anthropic模型,甲骨文的收入中是否包括訓練加拿大模型公司Cohere。”他提到,目前對AWS、谷歌和甲骨文等公司的做法「尚不清楚」。
組織變革之外,相比此前的謹慎態度,北美雲廠商們在資本開支上已提前打響戰役。
雲廠商資本開支主要源自在AI領域看到的機會,包括了TPU、GPU、新數據中心等。2024年一季度,谷歌和微軟的資本支出均實現大幅增長,亞馬遜也在穩步增長。據管理層的業績指引,谷歌2024年後續各季度的資本支出將大致維持或高於1Q24的水平,亞馬遜2024年資本開支也將同比大幅增長。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儘管過去近20年間,雲廠商用於數據中心建設的資本開支並未出現明顯縮減,但不同於上一週期(2005-2022年),海外雲廠商資本開支的增長驅動主要是雲計算業務自身的持續成長,本輪週期頭部雲廠商資本開支的擴大主要源自AI的貢獻。
其中,微軟在資本支出上顯得尤爲激進。除了今年4月宣佈與OpenAI的10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項目計劃外,據「硅基研究室」統計,近幾個月來,微軟已宣佈在日本、肯尼亞、泰國、法國、印尼等地宣佈數據中心相關投資計劃。
憑藉着對OpenAI的投資,微軟構建了一套「雲+軟件」的閉環AI生態,這也是其爲什麼能率先吃到大模型紅利的關鍵原因。也是因爲這一點,微軟正在縮小與「老大」亞馬遜AWS的差距,據國際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依舊穩居雲服務市場前三大王座,但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的差距正在縮小,前者爲市場份額爲31%,後者爲25%。
不同玩家們正在相互試探,補足短板。無論是「老三」谷歌從競對處聘請新的雲高管,抑或是亞馬遜AWS在應用生態端的嘗試,如推出AI助手Amazon Q。在更激烈的大模型競爭中,它們都需要講出更多的新故事。
同爲AI算力浪潮裡的「賣鏟人」,北美雲巨頭的另一重焦慮還來自其合作伙伴——大廠們對英偉達的恐懼症。
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講中,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在談到當下的芯片競爭格局就提到了雲巨頭們:“我們不僅面臨競爭對手的競爭,還面臨客戶的競爭。”黃仁勳表示,「客戶」指的是AWS等雲巨頭,“我是唯一一個完全知道客戶即將設計一款芯片來取代我們的芯片的競爭對手。”黃仁勳這樣說。
雲巨頭們自研AI芯片擺脫對英偉達的單一依賴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基於ARM架構,亞馬遜AWS早就推出了自研CPU Gravition,微軟在去年推出了Azure Cobalt 100,谷歌則在今年的Cloud Next 2024上宣佈推出基於Arm架構的數據中心芯片「Axion」。
而針對AI訓練和推理環節,雲巨頭們也沒有落下腳步。如亞馬遜AWS推出了Trainium和Inferentia,微軟推出了Azure Maia 100,谷歌也在近期推出了其第六代TPU芯片Trillium。
在AI芯片上,雲巨頭們探索已有多年。如以亞馬遜爲例,其芯片業務始於2015年,至今也有9年時間,谷歌更不用多說,已有十年之久。但這些圍剿英偉達的動作,目前來看依舊收效甚微。據研究公司Omdia的數據,英偉達目前依舊佔據AI 芯片市場約八成的份額。
據《商業內幕》最新報道,去年,亞馬遜AWS用於AI訓練側的Trainium芯片在最大客戶中的採用率僅爲英偉達GPU的0.5%,用於推理場景的Inferentia芯片其使用率爲英偉達的2.7%。
雲巨頭與英偉達間的關係一直是「亦敵亦友」,這種競合關係未來會長期持續。無論是組織變革、資本開支大戰抑或是在AI芯片上加大投入,都反映出爲了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籠罩在雲巨頭們身上的格局焦慮依舊存在。
參考資料:
1、Business insider:《Inside Amazon's struggle to crack Nvidia's AI-chip dominance》、Wall Street worries about revenue 'round-tripping,' after big AI deals by cloud giants including Amazon and Google
2、The information:《Google Hires AWS, Microsoft Executives for Cloud Unit》
3、華泰證券:計算機行業深度研究:雲廠AI算力自用需求或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