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金融與美好的社會 金融的真正價值

《金融與美好社會》名人推薦:最理想的金融體系不僅管理風險,也是社會資產的受託者與守護者,更是個人和社會重大目標的促成者。──美好證券董事長黃谷涵 黃金屋隨手翻:工商書房 https://bit.ly/47GXsQN 圖/天下文化提供

對許多人而言,「金融」充滿距離感:西裝筆挺的專業人士、晦澀難懂的名詞數據。然而,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金融。在美好證券董事長黃谷涵眼中,「最理想的金融體系不僅管理風險,也是社會資產的受託者與守護者,更是個人和社會重大目標的促成者。」這是來自美國諾貝爾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啓發。

■找到作爲金融人的意義與價值感

剛入行時,黃谷涵對金融市場充滿疑惑:「頻繁交易、複雜商品與高頻套利,真的對社會有益嗎?」多年後,他讀到 Robert Shiller 的《金融與美好社會》,書中觀點如一道光照亮他的金融信仰。「原來金融不只是工具,更是實現夢想的工程技術。」

■更美好的臺灣,金融 Can Help

Robert Shiller指出,「產業資本主義塑造了現代社會,但是金融資本主義,過去幾十年在美國崛起,開始帶頭成爲推動資本主義的引擎。」黃谷涵思考,金融這顆引擎如何驅動臺灣進步?

他點出臺灣當前四大挑戰:一、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導致超額儲蓄與投資不足,薪資停滯;二、產業殭屍化與新創困難;三、GDP 過度集中在半導體與 ICT;四、資產全球化風險。若能有效應對,挑戰將轉化爲發展契機。

2024年,臺灣上市櫃公司達1,843 家,合計創造稅後淨利4.06兆元。其中半導體、ICT與金融產業貢獻76%,員工96.32萬人,佔勞動人口約8.27%,是經濟成長的最大推手,可視爲臺灣的「贏者圈」(Winner’s Circle)。

黃谷涵相信,金融若能引導超額儲蓄投入創新與經濟活動,不僅能活化殭屍企業,也讓新創有更大規模的成功,進而提升整體生產力與資產報酬,讓更多人共享成果,擴大贏者圈。

■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金融與美好社會》這本書,幫助黃谷涵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與意義,也願意投注所有的時間、精力與金錢,試着推動一個更美好的臺灣,他很感謝Robert Shiller啓發,希望有一天可以很驕傲地說,美好證券重新定義金融與人的關係,支持更美好的生活與更美好的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