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三地如何在全球科創版圖中崛起?且看人才與資金瓶頸的破解之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當前,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日益全球化的創新格局中,科技創新已經突破單點的地理限制,更加註重區域的協同創新與合作。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得益於大灣區得天獨厚的優勢,粵港澳三地體制機制、要素資源、平臺項目等合作不斷深化,目前粵港澳協同創新體系不斷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正加速佈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進一步融合。
但面對世界產業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對標對錶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全球化定位目標,粵港澳大灣區仍面臨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有一定差距、粵港澳三地在人才引進、企業培育、產業佈局等容易出現過度競爭難題、對港澳年輕人的虹吸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科研人員跨境流動工作和生活仍需協同等堵點、卡點。因此,如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極富挑戰的命題。
5月20日至21日,由國務院參事室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承辦的2025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廣州舉辦。在以“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爲主題的分論壇上,有關職能部門代表、政府參事、專家學者爲大灣區進一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豐富的見解借鑑。
科學技術部⼆司副司⻓石磊表示,當前,廣東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香港聚焦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澳門聚焦推動經濟社會適度多元化,三地的共同目標都是全力推進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努力打造繼北京國際科創中心、上海國際科創中心之後,又一個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支點。大灣區科創中心建設必將進一步做實,爲科技強國建設和“一點兩地”目標實現、進一步書寫好“一國兩制”實踐新篇章提供更有力支撐。
建設粵港澳區域創新體系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建設具備技術創新、產業驅動等功能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爲許多國家和地區爲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挑戰,增強國家和地區競爭力所實施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廣東錨定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爲目標,從機制、平臺、項目、人才等方面全力推動粵港澳科技交流合作,優化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粵港澳三地深化科技合作上,廣東推進橫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臺建設,推動粵港澳三地科技創新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支持廣州、深圳開展科研物資便捷跨境流動試點。同時,更好發揮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實施粵港高校“1+1+1”聯合資助計劃,推動8家港澳高校參與建設34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6所港澳高校在粵參與共建9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
不過,面對大國競爭已演變爲科技與產業的競爭時,大灣區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廣東大院大所的戰略科技力量仍有差距、基礎研究經費投入佔比相對較低、高精尖人才和創新潛能團隊還偏少、各區域重大平臺在人才引進、企業培育、產業佈局等方面存在容易重複競爭現象、粵港澳三地科研人員跨境流動仍面臨堵點卡點等難題。因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爲重要命題。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主任王茤祥表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順應當前科學技術一體化、學科交叉融合化,高新技術產業集羣化、科學技術發展速度指數化等創新趨勢,結合科技創新的競爭已經演化爲創新體系的競爭等要求,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是要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爲根本遵循,加快建設一個具有引領性的區域創新體系,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如何建設?王茤祥認爲,建設創新體系的關鍵就在於組建功能齊全、結構合理、運行高效、協同共生的創新組織體系。各類創新組織之間不是簡單的線性或平行關係,而是類似於“兵種主建、戰區主戰”的國防系統的動態矩陣關係。主建型創新組織負責聚焦特定領域持續開展基礎研究,或技術研發,或產業發展,久久爲功形成執行關鍵任務的“高精尖”專業能力,儲備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專業手段,夯實創新根基。主戰型創新組織負責根據重大創新任務需要,動態整合各種主建力量,因勢而變形成協同攻關的“高強”系統能力,致力於及時攻克重大創新任務。
王茤祥建議,大灣區一是要持續優化主建力量,建設專業型新型研發機構,加快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培育高精尖企業,同時加強吸引國際高端創新資源,設立國際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用世界智慧來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二是要建好、用好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龍頭企業建設的產業創新中心或者創新聯合體等主戰力量,佈局實施一批重大任務,以任務爲牽引,帶動主建力量協同攻關。三是要推進主建、主戰力量協同共生,避免不同創新組織定位混亂、本末倒置。
推動創新要素加速流動
“每天我在澳門大學教完書,要回到珠海的研究院,現在開車是7分鐘,去年是25分鐘,前年是45分鐘,大前年是90分鐘。這個時間的變化,本身就代表了澳門與橫琴兩地在基建設施、通關政策上對實際的影響,把這樣的細節做好,直接影響到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能不能建設好。”珠海澳⼤科技研究院院⻓、澳⻔⼤學教授陳國凱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從交通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規則機制的“軟聯通”,讓大灣區居民走向“心聯通”,與此同時,高規格、高定位支持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四大合作平臺的先行先試持續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除了利用地緣優勢和廣東、香港、澳門的特色外,還應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的特點,以制度創新推動解決粵港、粵澳的科技融合。”陳國凱表示,澳門在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中的獨特優勢在於其制度差異和國際化平臺,橫琴爲珠澳科技合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橫琴的廣闊空間使得研究院與企業合作成爲可能,其跨境屬性也爲科研成果的應用場景提供了便利,隨着橫琴科學城的建設,將進一步擴大合作空間,預計在未來3到4年內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更大的支持。
據介紹,珠海澳⼤科技研究院自2019年落地橫琴以來,已經引入了超過300項內地政府和企業項目,吸引了近20家企業共同建立聯合實驗室,資金規模接近3億元。同時,研究院孵化了一批成功企業,如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發的技術在橫琴實現落地轉化,以及與珠海本地企業合作開發的芯片產品,已經應用於小米掃地機器人等知名品牌產品。
不過,陳國凱同樣表示在這當中會遇到不少難題。比如跨境資金審批流程較長,且每次資金過境都會面臨匯率差的問題,增加了科研成本。此外,當研究院購買儀器設備時,研究院作爲民非機構不能與企業適用同等的退稅政策,極大增加了科研成本,這對科研機構的發展不利。
對此,他認爲,珠澳科技合作要繼續發揮橫琴的空間和政策優勢,加強與內地企業和機構的合作,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同時,也希望在跨境科研資金、設備免稅以及人才流動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突破,爲珠澳科技合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黨組副書記、署⻓鍾海同樣認爲,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緊密聯動,兩個口岸、三條跨境通道讓人員往來高效便捷,充分釋放區域跨境合作潛能。
據介紹,過去數年,河套合作區國際化創新資源加速集聚:200多個國際化高端科創項目落地,讓香港與深圳的人才、技術、資金流通愈發順暢,一批國際化青年人才匯聚,國際標準組織相繼落地,打造開放創新生態。世界500強企業、6家央企、5家香港百強高校在河套建設研究中心,探索靈活合作機制,一批新產品、新產業在河套誕生,展現深港協同創新成果。
鍾海表示,接下來,將利用河套獨特的區位優勢,挖掘大灣區尤其是港澳地區在引才國際化培養合作的獨特優勢,依託香港高校院所、澳門高校院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用才機制,用好河套便利的制度優勢,探索和香港的安全規範有序流動,建立河套高濃度、高密度、高頻次的學術交流碰撞,重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平臺和通道,通過持續的科技開放,將其打造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樞紐,成爲科技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