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數學教你聰明喝咖啡(下)

咖啡。示意圖/AI生成

上週我們介紹了美國軍方的2B-Alert Web軟體,能預測咖啡因的攝取劑量和清醒程度的變化。並且分析了一位上班族,如果每天規律上下午各一杯咖啡,那可能無法應付突發的加班熬夜狀況。根據軟體,他喝咖啡的方式應是:第1天睡眠很充足,但爲了在一早立刻進入狀況,建議他提前到7:30先喝一小杯黑咖啡。接下來一整天不需要再喝,雖然這樣不如原本的清醒,不過在可接受的範圍,也能省下一點錢。

第2天,他得知晚上還有一場硬仗,決定將今天喝咖啡的「扣打」留到晚上。白天他的精神依然抖擻。到半夜12點,當睏意正要席捲而來時,他趕快喝了半杯咖啡,即時降低了警覺受損程度。凌晨1點睏意再度涌上時,他喝完剩下的半杯,成功保持清醒直到工作結束。以接力的方式,成功維持精神。

第3天,熬夜讓他還是有些疲憊,上班前他7:30再喝了一杯黑咖啡,得以在8點上班的警覺受損程度降低。下午上班前,他只需要再補1小杯咖啡,就能平安度過這一天。最終,他的精神狀態能維持,沒有過度疲累,而且咖啡因攝取減少了一半,從1200毫克下降到600毫克!

這套模型是怎麼預測跟做出建議的呢。首先,「警覺受損指數」的測量是利用了精神運動警覺性任務。測試約10分鐘,每當受試者看到電腦螢幕上的數字一閃而過,就要立刻按下空格鍵。這些數字出現的間隔時間並不固定,因此需要受試者持續的專注在上面。反應慢半拍或更多的話,就表示受試者昏昏欲睡、無法集中注意力。研究人員根據幾次實驗的數據,建立方程式來描述清醒程度跟睡眠時間的關係、清醒程度跟咖啡因攝取量的關係等。再做幾次新的實驗來驗證方程式(模型)的正確性。

當然,數學模型有侷限性,不能保證得出的結果是完全正確的。大家不妨到網站實際模擬,檢視自己平常喝咖啡或茶的習慣。也請記得,咖啡因終究不是萬能的解法,有精神的最好方式還是充足的睡眠跟休息!!

本篇與數感實驗室林鬱晴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