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從“萬能”到“專業”,智能體距離“好用”有多遠
智能體成爲本屆WAIC的一大熱詞,業界熱議落地方案。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在上海召開。本屆大會上,智能體(AI Agent)成爲了一大熱詞,不少廠商攜智能體產品亮相,多個論壇也圍繞智能體展開討論。例如,百度展出了直播領域的超級智能體,京東集團攜爲企業生產場景量身定製的京東雲JoyAgent參展,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會上發佈了“磐石·科學基礎大模型”,以及基於其研發的科學智能體“磐石·文獻羅盤”和“磐石·工具調度臺”。
記者在大會上觀察到,在這個“智能體元年”,智能體已經展現出更加垂直化的發展趨勢,瞄準細分化的行業痛點。各企業在展出智能體時不再強調缺乏重點的“萬能”表現,而是將其融入具體的應用場景中,爲使用者提供切實幫助。
AI模型技術“指數級躍遷”,推動智能體垂直落地
今年6月,摩根士丹利發佈的深度研究報告《AI Agents Knocking at the Door》將智能體定義爲能夠感知環境、規劃任務、調用工具,並靈活迭代的自主軟件智能體,正在從簡單的自動化工具進化爲具備自主理解、行動和學習能力的“數字勞動力”,成爲軟件行業的下一個重大演進方向。
從本屆WAIC可以看出,對於許多投資者和從業者而言,對AI的關注點已經從“誰的模型更強”轉向“誰能讓智能體真正落地”。對此,多家大廠給出了結合自身優勢特色的解答方案。
7月26日,阿里國際跨境電商AI解決方案Marco獲得本屆WAIC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SAIL獎。據介紹,Marco由阿里國際AI Business團隊研發,支持30餘種語言,從生成式大模型到智能體,爲商家解決營銷、合規、售後等一系列問題,且成本低於主流大模型。
阿里國際副總裁、AI Business負責人張凱夫表示,一方面,在模型上,通過場景構造和訓練閉環,推理模型的效果越來越好;另一方面,在應用上,阿里國際正在從生成式大模型進入到智能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問題可以通過垂直Agent得到解決。
此外,開源模型也推動了智能體的發展。在由阿里雲主辦的“開源·開放:阿里雲Agent應用生態論壇”上,阿里雲副總裁、大數據和智能實驗室負責人葉傑平表示,當前,AI模型技術正經歷從“漸進式創新”到“指數級躍遷”的歷史性轉變:“2019年,我們還在討論單點突破的語言模型;到2025年的今天,大模型已呈現‘周級迭代’的爆發態勢。以通義千問爲代表的開源模型已成爲這場變革的重要力量。”
“智能體應該服務於人,而不是替代人”
在7月27日下午,在2025金山辦公AI生產力論壇上,金山辦公發佈了WPS AI 3.0版本“WPS靈犀”,用戶只需通過自然語言、多輪對話即可完成文檔創作、演示文稿生成及語音助手等功能,全程無需複雜操作和外部跳轉,是真正意義上的原生Office辦公智能體。WPS靈犀已獲評2025 WAIC“鎮館之寶”獎項。
在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採訪時,金山辦公助理總裁田然強調,真正能落地的辦公智能體應服務於人,而不是被用於替代人:“未來,從眼鏡、耳機、穿戴設備到家裡的音箱,這些東西都會是(智能體的)入口,我們一定會到一個智能體的時代。”
田然直言,當前市面上許多辦公智能體“高開低走”,續費率和留存率較低,其根本原因在於脫離了用戶的真實需求,AI更適合被用於輔助人類完成任務:“很多人期待AI代替員工直接交付結果,但現實中,我們認爲智能體是應該服務於每個員工的,它能幫助每位員工提高效率。”田然表示,每個智能體都不應該直接面對“老闆”,而是和老闆一起處理需求,這纔是現實中智能體能夠達到的上限。
不過,也有多位專家提醒,智能體的發展仍處於早期,不要被理想概念衝暈頭腦。
從底層的角度來看,AI基礎設施企業硅基流動聯合創始人、增長副總裁楊攀在一場圓桌討論中指出,隨着AI編程和智能體的火熱到來,“模型在供應方面有點跟不上上層發展的節奏”。如果底層的供應不能“量大管飽”,其實會制約整個上層應用生態的發展。因此,硅基流動和阿里雲攜手,希望提供“多快好省”的基礎設施。
而面對被市場熱議的多智能體協作和支持前者的A2A(agent-to-agent)協議等概念,田然提醒從業者保持冷靜:“A2A協議的概念很性感,但在實際落地方面,依然跟理想情況差得非常遠。”他強調,AI辦公智能體在運行過程中也要經歷交互、修改、再優化的過程,和用戶以及文檔形成“三角交互”,才能實現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