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點名:去重慶永川看看再生稻

7月26日,重慶市永川區來蘇鎮的水稻基地迎來全國各地水稻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看得格外仔細。

前一日,全國第二十一屆水稻優質高產理論與技術研討會在渝召開。在會前商討觀摩點時,謝華安點名:“我們去永川看看再生稻。”

作爲全國再生稻研究領域的領銜專家,謝華安爲何特別關注永川的再生稻?市農科院是會議承辦方,該院水稻所所長姚雄透露:“我們在永川集成了宜機化區中稻—再生稻全程輕簡優質豐產栽培技術,已經連續兩年實現‘噸糧’目標,謝院士知曉後很感興趣。”

利用特殊溫光條件,在中稻收穫後蓄留稻樁讓其再長一季即再生稻。在重慶,再生稻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被譽爲重慶農業“三絕”之一。目前,全國再生稻面積超過1500萬畝,以雲貴川渝地區爲核心的西南再生稻區,再生稻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

近年來,隨着水稻生產機械化率提高,中稻機收時對稻樁的碾壓,對蓄留再生稻帶來較大影響。與此同時,週年產能不高、品質不優也是再生稻發展面臨的問題。對此,市農科院持續攻關,集成了宜機化區中稻—再生稻全程輕簡優質豐產栽培技術,實現了中稻畝產700公斤以上、再生稻畝產300公斤以上的兩季“噸糧”目標。近年來,該技術連續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其中川渝地區推廣200餘萬畝。

“目前來看,第一季肯定會豐產,這些水稻都長得很整齊,可以預判第二季也會繼續豐產。”現場觀看、瞭解了技術實施情況後,謝華安院士點評道,“重慶再生稻多年規模化示範非常成功,輕簡化、規模化、機械化結合得非常好,我相信會對提高水稻產業的高效性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慄園園

原標題:院士點名:去永川看看再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