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花蓮堰塞湖泥流釀14死!地理粉專起底臺灣「全球高風險」

花蓮馬太鞍堰塞湖壩頂溢流 ,洪峰衝翻馬太鞍溪橋,光復市區淪陷。(中時資料照/羅亦晽攝)

受強臺「樺加沙」外圍環流挾帶豪雨影響,花蓮縣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昨下午2時50分發生壩頂溢流,並於下午3時左右瞬間涌出大量泥流,下游光復鄉農田與市區猶如遭遇泄洪,短短一小時內多處道路、住家被淹沒;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24日)晨7時統計,已造成14人死亡、34人受傷,仍有多人失聯。惟該堰塞湖風險早被提出,惟農業部當時另有看法。

事實上,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安全早在立法院8月15日三讀通過「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時被提出。當時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即主張應將馬太鞍堰塞湖納入重建範圍,但農業部評估後認爲「沒有立即潰堤危險」,主張強行開挖溢洪道或清除水體反而存在風險。農業部當時迴應,專家評估堰塞湖量體龐大、地處偏遠,工程難度極高,因此改採加強監測與通報演練方式因應。

傅崐萁則批評,主管機關若當時積極處理,或許能降低今日災害程度。他認爲行政院與農業部都應正視責任,並檢討防災決策過程。

對此,農業部再度迴應,曾考慮降挖、爆破等方式處理,但專家研判短期內難以安全消除,加上總體回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相當於石門水庫蓄水量的十分之一,短時間引流或疏散下游居民極具挑戰,因此才採取監測與演練等預防措施。農業部強調,絕無延宕情形,將持續全力配合救災與後續檢討。

花蓮縣消防局在23日上午便察覺危險,指出堰塞湖水位持續上升,可能於上午8點至11點間溢流,並緊急呼籲下游居民撤離或爬上二樓避難。公路局也在上午10時預警封閉馬太鞍溪橋。然而午後2時許,湖水終究失守,泥流如洪水猛獸般傾瀉而下,先是沖垮馬太鞍溪橋,隨後直撲光復市區。當地居民爭相逃命,有人倉皇爬上屋頂避險,甚至有人緊抱電線杆,才僥倖躲過被洪流捲走的厄運。

透過農田水利會花蓮管理處的空拍畫面,可以清楚看到光復市區慘況:泥水漫灌,半個市區幾乎滅頂,兩層樓以下建築全泡在濁流中,整座城鎮像遭到海嘯席捲,景象怵目驚心。

災害發生後,「堰塞湖」一詞在網路上引發超過7.5萬人熱議。臉書地理粉專《翻轉地理教室》指出,堰塞湖是因山崩、落石或火山熔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臺灣因地勢陡峭、地質破碎,加上地震與颱風頻繁,使臺灣的堰塞湖成因,以崩塌及土石流造成河道淤塞爲主,是全球堰塞湖高風險區之一。

歷史上著名的案例包括花蓮鯉魚潭、921地震形成的九份二山堰塞湖及水樣森林,以及規模龐大的草嶺潭。草嶺潭在1862年至2025年間至少五度形成,其中1999年921地震後的規模堪比石門水庫,直到2004年才因颱風豪雨潰決而消失。「翻轉地理教室」是新竹市私立光復高中地理老師洪敏勝,於2013年成立的臉書粉專,分享各種地理知識,希望貫通學生的學習方式,至今吸引12萬多人追蹤。

不少網友在社羣媒體表示,這次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突顯極端氣候下防災的重要性,並聯想到瑞士阿爾卑斯山小鎮因冰川崩塌前一週即疏散居民,成功將災害降至最低的案例。該地理粉專指出,面對難以短時間排除的巨大堰塞湖,除工程技術外,預警系統、災防教育與居民疏散演練纔是降低傷亡的關鍵。

這場突如其來的泥流災害,讓臺灣再度正視堰塞湖潰決的風險,也成爲檢驗政府防災體系與跨部會協調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