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8成民衆支持 末期病患自主善終

臺大公衛學院24日公佈最新研究,超過8成民衆支持末期痛苦病患得以自行決定結束生命,顯示民意趨於「自主善終」。示意照,非新聞事件當事人。(本報資料照片)

隨着人口老化、壽命延長,自主死亡權備受關注。臺大公衛學院24日公佈最新研究,調查我國民衆對於「醫師協助死亡」的看法,超過8成民衆支持末期痛苦病患得以自行決定結束生命,顯示民意趨於「自主善終」。

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爲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說明,不同於安樂死,須由醫護人員執行,醫師協助死亡(PAD)是指醫師依法開立致命藥物,由病患自主決定服用,也就是須建立在患者罹患末期疾病、承受極大痛苦、預期壽命有限,且具備清楚決策能力的前提下。

臺灣2019年實行《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病人,得拒絕無效延命,擁有自然死權利,但不允許「加速死亡」。研究團隊針對全國3992名成人,以3種情境進行PAD支持度調查。

陳端容分析,年輕人、男性、無宗教信仰者支持度較高。病人已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情境,支持度最高,達86.2%;病人非末期,但無法治癒且長期痛苦,支持度79.6%;嚴重認知障礙,如重度失智無法自理,支持度爲72.6%;認爲上述情境都有權要求PAD者爲67.6%。

臺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分析,國內一直有呼籲安樂死立法聲浪,但醫界多持反對立場,畢竟醫療倫理上,醫師應是「救人」角色,且安樂死與傾向安寧緩和醫療的《病主法》牴觸,也擔心產生滑坡效應,讓不需要者大量使用。

不過,陳端容認爲,不論是PAD或安樂死都設有層層關卡,且會經反覆詢問,確保病人心智能力良好,透過充足法制規範,應不會有滑坡效應。

臺大公衛學院行社所所長張書森表示,目前《刑法》規定,醫師協助死亡屬於犯罪,但國際、民意趨勢,是以自主權利面對死亡。未來如何讓醫療、法律、羣衆意見達到平衡,促進臨終照護,仍需更多資源投入,追求高品質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