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生不如死 臺大研究:逾86%民眾支持末期病人醫助死亡

臺大公衛學院近期完成一項「醫師協助死亡(PAD)」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臺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左起)、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爲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陳端容、臺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及臺大公衛學院健康行爲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出席記者會。記者林琮恩/攝影

高齡化趨勢民衆餘命延長,加上醫療科技進展,病人進入生命末期,仍可以呼吸器、鼻胃管等維持生命,許多病人長期痛苦、失能或無尊嚴。不少民衆倡議安樂死立法,但各界意見分歧。臺大公衛學院近期完成一項「醫師協助死亡(PAD)」研究,並登上國際期刊,研究結果顯示,不分情境均支持依着死亡的受試者比率達67.6%,支持末期病人醫助死亡者,高達86.2%。

醫助死亡與安樂死均是透過致死藥物,讓受苦病人加速離世,差別是安樂死全程由醫護執行,醫助死亡是醫師評估後,開立合適藥物與劑量,但病人最終必須自行服用藥物。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端容表示,以合法國家爲例,醫助死亡通常僅限用於罹患末期疾病、承受無法緩解之痛苦,且具備決策能力的病人,不是醫師主動結束病人生命,而是讓病人在極端痛苦情境下,有自主決定的權利。

本研究對象包括一般民衆、醫護人員及照服員等,並設定三項情境,受試者填答是否支持該情境下,執行醫助死亡。情境一爲末期且預期壽命有限,疾病無法治癒且病人身上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如癌症末期,86.2%民衆支持可執行醫助死亡。情境二是雖不是疾病末期,但疾病無法治癒,且身上有無法忍受痛苦,如漸凍人等罕病,79.6%民衆支持可請求醫助死亡。

情境三則是病人嚴重喪失認知能力,且疾病無法治癒,也無改善方式,如極重度失智等,72.6%民衆支持可請求醫助死亡。前述三種情境均支持醫助死亡者,比率爲67.6%。

陳端容說,研究細分同意醫助死亡受試者身分,發現20至39歲年輕民衆最支持醫助死亡,性別方面則是男性支持者較多,無宗教信仰者與第一線照服員,也傾向支持醫助死亡。醫療人員不論在任何一種情境下都不支持醫助死亡,這與醫療人員職業倫理、法律層面考量有關,且臺灣長期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制度,強調醫助死亡以外的照護選項。

病人自主權利法保障民衆自然死權利,民衆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在生命末期拒絕維生醫療。但研究顯示,臺灣民衆對病主法認知不足。陳端容表示,受試者僅37.3%知道臺灣推動病主法,且知道病主法的民衆,較不支持醫助死亡;支持醫助死亡者,則多不知道臺灣已推動病主法。

「研究結果反映多數民衆害怕生不如死,接受善終自主,對尊嚴死態度漸趨開放。」陳端容表示,臺灣民意高度支持末期且無法緩解痛苦病人,有權利要求醫助死亡,且照服員對醫助死亡支持度高,反應照護者對同理長照者的痛苦,建議開放社會對話與溝通,並提升民衆對病主法認知程度,同時審慎面對醫療人員的倫理考量。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端容表示,以合法國家爲例,醫助死亡通常僅限用於罹患末期疾病、承受無法緩解之痛苦,且具備決策能力的病人,不是醫師主動結束病人生命,而是讓病人在極端痛苦情境下,有自主決定的權利。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