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新聞難生存?4校大學生籲:推《新聞議價法》救新聞產業

臺大、政大、師大、輔大4校學生與臺灣新聞記者協會今(7)日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本地新聞遭跨國平臺「免費」引用,致廣告收入遭壟斷,舉例來說,數位廣告收入5年成長至610億,而傳統媒體僅剩210億元,遂呼籲立院加速通過《新聞議價法》。(賀培晏攝)

臺大、政大、師大、輔大4校學生與臺灣新聞記者協會今(7)日於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本地新聞遭跨國平臺「免費」引用,致廣告收入遭壟斷,舉例來說,數位廣告收入5年成長至610億,而傳統媒體僅剩210億元,遂呼籲立院加速通過《新聞議價法》並設立新聞公共基金,制衡跨國平臺壟斷廣告收入,改善新聞工作者低薪過勞困境。

師大大衆傳播研究所學生詹蕙瑜表示,即將踏入新聞業的她,感受到低薪高壓與缺乏保障的困境,尤其是現今演算法偏好誇張內容,邊緣化深度報導,讓新聞專業空間縮小。

臺大新聞所碩士生黃家安指出,跨國平臺免費使用新聞內容、壟斷廣告收入,導致媒體追逐流量與業配,新聞價值難以堅守,進一步使得民衆對新聞的信任下降,甚至質疑報導是否爲業配。

輔仁大學新聞系畢業生郭思嫺表示,2012至2023年臺灣數位廣告成長5倍至610億元,反觀傳統媒體廣告卻從425億元銳減至210億元,造就此現象主因正是Google、Meta等平臺免費使用本地媒體內容,引導讀者往自身平臺聚集,再壟斷廣告收入,釀成努力做新聞成爲「賠錢生意」。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生程心強調,新聞工作者是事實傳遞者與政府監督者,是民主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平臺壟斷資訊流通卻不承擔內容成本,侵蝕民主根基,好的新聞環境需讓記者專注專業、不爲生計妥協,呼籲立法與基金雙軌並進,確保原創內容獲合理報酬,守護臺灣民主。

臺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吳柏軒提到,臺灣記者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低薪與過勞,而非外在威權。然而數發部卻以「平臺協商」替代立法的做法缺乏法源依據,難以改變現況,唯有推動《新聞議價法》讓平臺合理分潤,併成立新聞基金支持小型媒體與優質報導,促進媒體自律與第四權監督功能。

民衆黨立委張啓楷指出,《新聞議價法》已邁入最後一哩路,盼立院各黨團能夠支持勿提出異議致進度延宕,同時也呼籲數發部勿再用各種理由試圖拖延,甚至是提出「成立新收費平臺」的奇怪想法,目標是在本次會期三讀通過。

張啓楷補充,新聞議價法將能帶來3大好處,包括,確保分潤用於新聞工作者加薪與福利;要求平臺公開流量公式,防止隨意下架;爲小型媒體爭取議價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