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生存困境怎解? 專家:議價制度與新聞基金可救場
▲數位平臺崛起,示意圖爲Google首頁。(圖/生活中心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在數位平臺崛起的浪潮中,新聞媒體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新聞內容被免費使用、廣告收入驟減,導致媒體在財務困境中掙扎,嚴重影響報導品質與媒體的公共監督角色。近期,傳播學界與新聞業界聯合發起連署,呼籲政府採取「立法強制議價」與「設立新聞基金」兩項機制,期望藉此重建新聞生態,保障媒體的合理分潤及獨立性。臺灣科技媒體中心整合各方觀點,分析這兩種機制的可行性及國際經驗。
新聞業的困境:數位平臺的壟斷與媒體的惡性循環
數位平臺如Google、Meta及其他跨國科技公司,憑藉技術優勢與演算法控制,攫取超過七成的數位廣告市場,幾乎免費使用新聞媒體內容。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麗雲指出,這種不對等的權力結構使媒體廣告收入驟減,迫使媒體依賴業配與置入性行銷,進一步侵蝕新聞的獨立性與公共利益。同時,新聞工作者的勞動條件受到壓縮,專業能力難以維持,形成收入減少、品質退步、信任流失的惡性循環。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助理教授李怡志也提到,臺灣的新聞媒體在訂閱與捐款收入方面表現不佳,難以直接從閱聽衆獲得資金支持。雖然有非營利媒體如《報導者》透過捐款模式運作,但絕大多數媒體依然以公司型態經營,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這使得媒體難以履行守望、教育及輿論溝通等社會期待的功能。
議價制度:澳洲與加拿大的經驗
面對跨國平臺剝削,各國已採取不同的議價制度。澳洲於2021年通過《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要求平臺與媒體協商內容使用費用,否則將由獨立仲裁機構介入。此制度的優點在於提供法律支撐,使媒體有能力與平臺展開談判。然而,林麗雲指出,其侷限在於大型媒體集團往往獲得更多補償,私下協商欠缺透明,難以確保資金真正用於提升新聞專業及改善勞動條件。
加拿大於2023年制定《線上新聞法》(Bill C-18),規定平臺如使用加國新聞內容,必須依法與媒體公平談判。根據該法,Google出資一億加幣成立基金,由「加拿大新聞聯合組織」管理,確保補償公平分配給各類型媒體,並依僱用員工人數分配資金,以提升就業機會。該基金雖有助於短期內改善新聞業的生態,但因基金僅爲期五年,財源穩定性仍存疑。
對此,李怡志分析,臺灣若欲採行類似議價制度,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爲,臺灣媒體數量多且分散,難以形成像澳洲新聞集團或加拿大Postmedia等寡佔業者的談判力量,即便立法效仿澳洲與加拿大的模式,實務上仍難以讓跨國平臺業者真正參與談判,但此舉可視爲臺灣在國際上表態,捍衛新聞「有價」的立場。
多元財源與分配機制的可能性:設立「新聞基金」
另一項倡議方案是設立新聞基金,透過穩定財源支持媒體發展。李怡志指出,新聞基金的運作模式可參考德國、日本及英國的公共廣播機制,由閱聽衆繳納費用支持高品質內容的製播。他提出,若以臺灣目前約3600萬手機門號及寬頻帳號計算,每月每個帳號收取10元內容附加費,一年即可籌得超過40億新臺幣,技術上並無太大難度。
此外,新聞基金的財源可多元化,例如:加拿大透過樂透彩盈餘資助紀錄片,丹麥要求Netflix等串流平臺繳納營業額2%以支持公共服務內容,韓國則要求公部門廣告預算集中管理並撥款資助內容製作。然而,李怡志也指出,臺灣的政治環境較爲複雜,如何確保基金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是最大的挑戰。他建議可採類似「文化幣」的模式,讓民衆透過投票方式分配基金,增加透明度。
未來方向:多元途徑重建新聞生態
在數位壟斷加劇與新聞業崩壞的背景下,臺灣亟需採取多元途徑以重建新聞生態。林麗雲提出三項建議:首先,應建立具公開性、透明性及強制力的議價制度,確保新聞內容「有價」。其次,設立財源穩定的新聞基金,支持各類型媒體的永續發展。最後,補償金應優先用於提升新聞專業及改善勞動條件,以確保媒體能履行其公共監督角色。
高品質的新聞是民主社會的基石,而健康的財源則是新聞業的命脈。在跨國平臺的壟斷格局下,臺灣必須善用國際經驗,結合本地需求,探索可行的解方,讓新聞媒體得以重新站穩腳跟,爲社會提供真實、獨立且具公共利益的報導。
▲數位平臺崛起,示意圖爲Facebook。(圖/生活中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