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土特產如何香飄大市場
農產品消費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連着農業生產,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升級、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近日,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聯合發佈《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9個方面23條舉措。《方案》的發佈,釋放出拓消費、擴內需的積極信號。
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地貌多樣,孕育了大批獨具特色的鄉村土特產。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衆多土特產培育成支柱產業。雲南的咖啡有“咖”位,廣東茂名的荔枝結出“甜蜜果”,山西大同的黃花菜開出“致富花”,就連以往依賴進口的鵝肝、蔓越莓等“洋貨”,如今也成了新的特產,走向世界。“十四五”時期以來,我國新認證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產品已達3.6萬個。2024年,我國休閒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越來越多的土特產成爲消費者的心頭好,也成爲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成績有目共睹,但短板不容忽視。例如,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偏低,不少農業企業依賴收購初級農產品維持經營,利潤空間有限;流通成本高、損耗大成爲瓶頸,土特產多爲鮮活農產品,極易腐爛變質,我國蔬果採後損耗率高達20%至30%;農文旅融合深度不足,同質化問題突出。
如何讓小小土特產更好地走向大市場?今年3月份,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誌農產品消費”。此次出臺的《方案》亮點在於精準施策、全鏈條發力。一方面,聚焦農產品消費的供給端、流通端、市場端3個關鍵環節,提出優化綠色優質產品供給、豐富農產品消費場景、深化遊購一體、挖掘網絡銷售潛力等舉措,精準破解堵點難點;另一方面,加強部門協同,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推進全鏈條協同監管,以系統性部署激發市場活力。
這些年,從“有啥買啥”到“啥好買啥”,從填飽肚子到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在消費升級浪潮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爲“優質優價”買單。《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5—2034)》預測,未來10年,隨着我國經濟穩健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蔬菜、水果、肉類、奶類以及水產品等農產品消費持續升級,高品質與特色化需求將持續攀升。
小特產承載着大期待,但要從田間地頭走向大市場,闖出一片天地,並非易事。首先需要深耕品質,持續滿足消費新需求。有了過硬的產品,還需要懂營銷、有渠道,方能實現“優質優價”。此次《方案》的一系列舉措,瞄準農產品加工的“創新點”,打通產銷對接的“關鍵點”,呼應了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目標,有望進一步提升消費質效。期待政策加速落地見效,讓更多優質土特產香飄大市場,繪就消費升級新圖景,拓寬鄉村振興新路徑。(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樑 瑜)
(中國經濟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