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翁、梅花鹿之死…遊蕩犬攻擊頻傳 民團籲農業部檢討、源頭強化管理
立委張雅琳與長期關注遊蕩犬貓生態衝擊的民間團體今召開記者會,呼籲農業部檢討、修正無效且消極的遊蕩犬貓管理政策,從源頭強化管理,才能切實守護臺灣珍貴的自然生態與民衆安全。記者葉冠妤/攝影
上月底,一頭梅花鹿遭數只遊蕩犬圍攻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梅花鹿遭撕咬、哀鳴的畫面怵目驚心。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立委張雅琳今天開記者會指出,目前全臺14萬隻遊蕩犬,對野生動物、生態環境、甚至人類安全帶來威脅,農業部屢稱遊蕩犬絕育量能仍不足,未端出有效對策,更讓收容所第一線人員承受莫大壓力,呼籲農業部必須徹底檢討、提出積極作爲,從源頭強化犬貓管理。
張雅琳表示,高雄永安老翁游泳遭犬隻攻擊致死憾事過沒多久,又看到馬頭山梅花鹿被攻擊的驚悚畫面,而根據交通部統計,每年約3000件交通事故與動物撞擊有關,犬羣攻擊雞舍、造成家禽死亡也時有所聞。這些案例證明了遊蕩犬問題已從環境保育,擴大成公共安全議題。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理事長黃惠敏說,若遊蕩犬問題持續失控,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失衡,原生野生動物將逐漸消失。政府必須正視此環境議題,從源頭管理遊蕩犬,並且不要再任意回置,才能避免遊蕩犬成爲環境殺手。
旗山區三協里長劉文寶則指出,「愛媽」的餵養行爲讓社區不堪其擾,羣聚的遊蕩犬不但讓居民心生恐懼,不敢單獨出門運動、必須結伴,還曾有遊蕩犬追到居民家裡,餵食行爲也導致環境衛生惡化。今天被咬、被追的是野生動物、大人,若被攻擊的是小孩該怎麼辦?
臺南社大環境行動小組研究員陳泰豪說,從近年調查發現,遊蕩犬數量從2017年起遽增,光前年跟去年,穿山甲受傷通報案例中,犬隻攻擊的比例高達83%,救傷後的穿山甲死亡率高於5成。社大環境行動小組從今年2月至4月以自動相機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遊蕩犬出現次數頻繁,短短3個月,共記錄到214筆犬隻影像,其中有項圈的犬隻僅1成。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助也說,過去10年,全臺穿山甲逾半傷勢都與犬隻攻擊有關,遭受犬隻攻擊的案例也逐年攀升,從2016年7件,到2020年以後每年平均接近50件。許多穿山甲尾巴遭犬隻啃咬、不再完整,就算存活也會影響繁殖跟養育幼獸,有幸從犬隻攻擊復原的穿山甲,野放存活率也非常低,一年平均存活率不到20%。
石虎遭遊蕩犬攻擊致死也屢見不鮮。臺灣石虎保育協會野調組組長曾建閔說,2019年至2025年2月間,野放追蹤37只,其中10只因犬隻攻擊或疑似犬隻攻擊死亡,若算上6月引起關注的石虎豆棗,犬殺高達所有追蹤個體的29.7%,路殺5.6%僅爲犬殺的六分之一,以全國去年路殺案例50筆來說,可推論每年犬殺數量遠高於50筆。
他批評,協會多次參與農業部會議討論解方,但成效不佳,且農業部動保司在許多問題上都採回避方式,並未負起寵物管理主管機關的責任。不論是在石虎生態熱區的遊蕩犬隻移除,或禁止餵食,都沒有很好的改善策略。
爲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理事長李宗宸直指,現行政策長期縱容「回放」與「餵食」,使犬貓在野外持續繁衍、形成族羣,公共討論焦點也常被轉移至基層社區放養盛行或結紮不足,但許多郊區社區普遍面臨高齡化,基層里長既無執法權,也缺乏足夠人力、資源,無從承擔捕捉、管理犬貓的責任。
關於不當餵食,農業部動保司科長鄭祝菁迴應,目前「野生動物保育法」明定在公告區餵食有罰則,但一般民衆在社區的餵食行爲,動物保護法未規範,僅能以廢清法開罰,農業部將研議修動保法。
她強調,部分團體訴求恢復撲殺,但現行法規就賦予地方政府權利,評估動物身體等或狀況執行安樂,並非零撲殺,只是第一線人員常承受執行壓力,農業部也將邀集各縣市盤點、討論因應之道,讓地方政府能依法落實。除此,農業部也會與動保團體溝通如何進行絕育的系統性做法,並積極推廣犬貓飼養登記,加強飼主責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