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安樂死害收容所超載、浪犬增加 王育敏籲加強源頭管理
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今(28)日邀集三黨立委進行座談發表動保政策推動經驗談,而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被視爲「零安樂死」政策推手,因此有民衆質疑其政策效益,王育敏也對此提出迴應。(本報系資料照)
第14屆亞洲動物保護大會今(28)日邀集三黨立委進行座談發表動保政策推動經驗談,而國民黨立委王育敏被視爲「零安樂死」政策推手,因此有民衆質疑其政策效益,甚至間接導致安樂死污名化、收容超載等問題,對此王育敏迴應,政策初衷在於保障動物生命權,並盼藉由零撲殺強化源頭規例、飼主教育,但很遺憾各縣市執行成效不一致,導致問題仍難解。
民衆指出,王育敏於2015年提出收容所零安政策、後於2017年通過,但政策上路至今,遊蕩犬隻仍然相當多,更導致收容所爆滿、回放犬隻等狀況,引起人犬衝突、攻擊野生動物等情事,甚至使安樂死遭污名化,認爲立委應增加溝通、協調解決衍生問題。
王育敏表示,零安樂死政策受紀錄片《十二夜》啓發,該片揭露收容所過去因管理方便,便毫無道理的規定動物12天未被領養即安樂死,就好比人類並不會說「被棄養兒童12天未獲收養即處死」,遂基於對生命的尊重,推動安樂死政策避免生命遭任意剝奪。
王育敏指出,該政策目的在於強迫政府重視「源頭管理」的重要性,如晶片登記、絕育及飼主教育,減少民衆隨意棄養寵物、私下繁殖等情事,然而相當遺憾各地方政府執行上成效不佳,如新北市因積極執行動保政策,問題較少,但部分縣市卻仍隨處可見遊蕩犬隻,而這也驗證政策檢討,應聚焦完善源頭管理與多元認養,而非零安樂死政策本身,更應避免重回任意處死動物的做法。
王育敏澄清,動保法保留特定情況下的安樂死條款,如動物罹患重病或影響羣體安全,兼顧福利與實際需求,而針對人畜衝突,呼籲政府聯合專家與動保團體對話,以「動物最佳利益」爲原則,尋求人與動物和諧共存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