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犬悲歌!零安樂死政策釀禍 動保團批:政府帶頭棄養
我國流浪犬問題層出不窮,造成無論是野生動物、人類傷亡案件更是屢見不鮮,雖政府已着手推動相關政策試圖解決浪犬問題,但多年來問題仍未有效改善。(本報系資料照)
我國流浪犬問題層出不窮,造成無論是野生動物、人類傷亡案件更是屢見不鮮,雖政府已着手推動相關政策試圖解決浪犬問題,但卻遭動團指出,2017年至2025年6月政府共抓了38萬隻浪犬,但同時也放回14萬犬隻,甚至動保計劃中,犬隻管理預算連年佔過半,嚴重壓縮其他項目,而一切問題源自於安樂死的倉促上路及相關法規制定牛步導致。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臺灣自1998年通過具里程碑意義的《動物保護法》後,各界都積極倡議臺灣建立系統性管理,包括源頭控制如犬籍登記、寵物買賣業者規範以及鼓勵寵物絕育等,因若不從源頭管理「關上水龍頭」,動保人士也僅能不斷「掃水」,但在政策推進的期間,卻引發反對人士抗議,導致源頭管理進展緩慢。
然而在源頭法規不完善的情況下,收容所全面零安樂死卻於2017年以「突如其來」的方式出現,成爲現今種種問題的根源,陳玉敏指出,2017至2025年間,全臺抓捕38萬隻流浪犬,其中2萬多隻自然死亡(多因病痛痛苦而亡)、高達14萬隻因收容所量能不足而被放回街頭,形同「政府帶頭棄養」。
陳玉敏表示,政府爲解決收容量能不足、營造高認養率的數據,鼓勵將犬隻送往果園、工廠等地方作爲「工作犬」,協助飼主管理場地,但事實上卻是這些犬隻可能一輩子都被拴在狹小空間,與其說是犬,不如說只是飼主的「工具」。
再者,臺灣有許多私人狗園、民間收容所,但許多同樣也有量能不足或是照顧不周的問題存在,導致狗狗只是活着無法被充分照護,然而即便政府看見了,也無法取締,只因取締後需將私人狗園帶回照顧,但公立收容所早已爆滿,遂只能持續放任。
陳玉敏提到,收容所爆滿只好將犬隻絕育後放回街頭,但就出現了動保與野保人士的衝突、犬隻與人類的衝突,而政府爲管理這些犬隻,只好再編列經費,但細看2020至2023年的「強化零撲殺政策配套措施」經費,共計約8億6千萬元,專案全部動保預算的63%;農業部2024至2027的「友善動物保護計劃」,犬羣管理經費同樣幾乎連年超過5成。
陳玉敏強調,恢復安樂死也並非最佳解方,恐只會爲「未有完善配套」的收容所帶來另場災難,而動物保護應平等看待所有生命,包括寵物、經濟動物及野生動物,呼籲動保人士超越TNR與安樂死的爭論,共同聚焦系統改革,不要再讓動物承受着痛苦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