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分析大罷免失敗3因素 選錯戰場犯了兵家大忌
▲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資料照/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針對726全臺大罷免的結果,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爲,有三個最重要的因素:第一,臺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大罷免行動;第二,中心訴求不靈;第三,罷團選錯戰場,犯了兵家大忌。
游盈隆歸納三個因素:第一,是臺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大罷免行動。他認爲,所形成的全國或罷區的政治意見氣候,明顯不利大罷免,是客觀的事實。
游盈隆表示,第二是中心訴求不靈。他說,過去七個月,罷團提出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罷免藍委理由,但歸納起來有三個中心訴求:一、毀憲亂政;二、反共護臺;三、對臺灣未來的憂慮。
游盈隆指出,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七月民調,針對這三個中心訴求做了全國性調查,並得到以下發現,在毀憲亂政方面,四成一基本上同意「國民黨籍立委所作所爲大都是毀憲亂政,所以應該被罷免」,四成九不同意;在反共護臺方面,三成六基本上相信大罷免有助於「反共護臺」意識的提升,五成三不認爲;在亡國感方面,三成八基本上對「大罷免是攸關臺灣未來的存亡之戰」的說法有同感,五成四沒有同感。
游盈隆表示,罷團的三大中心訴求都沒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如果進一步只從罷區看則顯示,支持比例更低,不支持比例更高,「一言以蔽之,罷團推動大罷免的中心訴求只獲得少數人的共鳴,不足以成氣候」。
此外,游盈隆指出,「反共護臺」雖然是臺灣人的高度共識,但明顯過半數的人不認爲「大罷免有助於提升反共護臺意識」。他說,也就是在大多數臺灣人眼中,「反共護臺的目的神聖,並不能正當化大罷免手段的不當」。因此,以大罷免失敗推論出反共護臺或抗中保臺訴求不再得民心,是明顯錯誤的解讀。
第三個因素是罷團選錯戰場,游盈隆認爲這犯了兵家大忌。他說,罷團選擇在藍營地盤罷免藍委,先天上就處於不利的位置。這一點,罷團或綠營都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罷團與綠營熱衷大罷免人士究竟是哪裡來的底氣和信心,竟然相信可以在深藍選區罷免掉深藍立委。
游盈隆表示,同樣的道理,在深綠選區罷免深綠立委,一樣困難重重。仰攻,是軍事術語。孫子兵法中說,對在高地防禦的敵人,不可以仰攻。罷團和綠營明顯犯了兵家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