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
原標題: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葛永智
早上7點30分,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大德新區,楊宗英忙完家務活後,便跨上摩托車駛向東億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滅火器安全檢查、流水線設備巡檢……熟練地完成一系列生產保障工作後,這位車間主管立即開始指導員工進行質量標準認定。
“打火機按壓需要百發百中,中途不能斷火,火苗高度要嚴格控制在2.5釐米到3釐米之間。”楊宗英順手從成品區拿出一個打火機,認真爲車間50多名員工講解。
8年前,33歲的楊宗英帶着一家6口從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搬遷到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大德新區。適應新環境後,他在離家不遠的東億電氣找到了適合的崗位。由於勤學肯幹,3個月便從普通員工成長爲車間主管。
“有一種幸福叫家門口就業;有一種便利叫上班不到1公里。”談起生活的新變化,楊宗英滿懷希望地說,“騎車10分鐘就到工廠,真正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
楊宗英工作的東億電氣,是2013年通過招商引資落戶大龍的打火機生產企業,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吸引了周邊鄉鎮的不少羣衆前來就業。通過培訓後,很快就能正式上崗,目前公司員工有1300多人。
“打火機生產有幾十道工序,難以完全實現機械化替代,因此對工人的需求量比較穩定。”東億電氣總經理歐陽仕說,公司生產的點火槍、打火機、電子防風機等5大系列80多種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實現出口額約1.04億美元。
勞動密集型產業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是羣衆穩定就業的壓艙石。近年來,大龍經濟開發區立足發展定位,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依託區位資源優勢,加強工業園區規劃修編,着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羣,優化產業佈局,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同時,大龍經濟開發區借力優越的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積極完善供熱、配電、物流等配套設施與功能;補齊工業污水處理、公共渣庫、5G站點等基礎配套,園區綜合承載力不斷提升。
園區產業佈局不斷優化,產業吸引力、帶動力,以及產業聚集效應日漸顯現,吸引466家企業聚集,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5萬餘個,帶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2055元提升至2024年的18888元。
不僅如此,大龍開發區還按照“走出去、請進來”的招商思路,引導打火機、箱包、紡織服裝、編織類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園區設廠。同時,還在搬遷安置點設置加工點,把來料加工延伸至社區,擴大家門口就業服務圈,讓羣衆吃上“產業飯”,也有效破解了企業用工難的問題。
在龍江新區的品彩箱包車間,縫紉機奏響着生產交響曲。工人們手法嫺熟地裁剪、縫製着箱包,爭分奪秒趕製訂單。
52歲的尚冬香坐在縫紉機前,將兩片模板布料對齊,按下觸屏開關,伴隨着“嗒嗒”的聲響,一條條緊密的線路順滑地出現在布料上。不一會兒,箱包布料便縫製完成。
“這個機器操作起來很簡單,不需要太高的技術門檻。剛搬來新區的時候擔心生活沒着落,現在來車間上班勞動強度不大,按件計薪,家裡的開銷完全不用愁了。”尚冬香說。
“就業是民生之本,我們始終堅持把居民就業放在首位。未來將繼續挖掘資源,開發更多適合居民的就業項目,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龍經濟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中心副主任冉啓社說。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反哺產業。在貴州大龍經濟開發區,這些企業工廠宛如鑲嵌在山水間的璀璨珍珠,串起了共同富裕的幸福紐帶,讓羣衆生活更上一層樓。
來源: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