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勝劣汰,78只基金密集發佈清盤預警,召開持有人大會成“保殼妙招”,卻難成長久之計
財聯社3月4日訊(記者 李迪)近期基金市場有所回暖,而迷你基金依然頻繁發佈清盤預警。
年內已有78只基金髮布清盤預警,包含多隻發起式基金和債券基金。爲維持基金的持續運作,基金管理人紛紛召開持有人大會以保殼。而持有人大會的召集難度較大,召開失敗的現象頻繁發生,許多基金也步入二次召開持有人大會的流程。
雖然召開持有人大會成了維持基金持續運作的常見做法,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一方面,召開持有人大會需要一定費用,可能會對基金資產造成消耗。另一方面,長期維持迷你基金的持續運作也會耗費投研資源和運營資源。
年內78只基金髮布清盤預警
記者梳理巨潮資訊網信息後發現,截至3月3日,今年以來,已有78只基金髮布清盤預警。
其中,淳厚優加一年持有混合、融通穩信增益6個月持有期混合、寶盈盈沛純債債券等基金今年以來已發佈三次清盤預警,東方匠心優選混合、財通醫藥健康混合今年以來已發佈兩次清盤預警。而拉長週期來看,東方匠心優選混合近半年已發佈7次清盤預警。
這些瀕臨清盤的基金中,也包含多隻即將面臨“三年大考”的發起式基金。以平安中證醫藥及醫療器械創新指數發起式爲例,該基金成立於2022年3月11日,如果在2025年3月11日日終時該基金的規模低於2億元人民幣,則基金合同會終止。爲降低對投資者的影響,2025年2月26日起該基金申購已暫停。
此外,近期債市的震盪也導致許多債券型基金髮布清盤預警。淳厚穩鑫債券、匯豐晉信慧嘉債券、淳厚瑞明債券、寶盈盈沛純債債券、南方睿陽穩健添利6個月持有債券等均於近期發佈清盤預警。
多隻基金召開持有人大會保殼
上述基金已瀕臨清盤,而若要維持這些基金的持續運作,可採取兩種方式。
一種是通過提升投資業績來擴大規模。理論上講,產品業績好了,基金單位淨值會提升,也有望吸引更多客戶買入,這樣基金總規模也有望提升。然而,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方式對能力、時機、市場行情、銷售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而且,即便基金業績表現良好,一些深套多年的投資者也可能選擇贖回,這會導致基金面臨投資者贖回壓力,份額繼續下降,基金規模也進一步縮水。”
除提升業績外,召開持有人大會也是另一種保殼方式。一中型公募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近期,市場行情回暖,一些公募會希望通過召開持有人大會的方式來爲基金保殼,以求維持基金運作。這主要是希望爲未來的市場機會做好準備,避免產品‘倒在黎明前’。”
但一些基金的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較高,邀請客戶參與持有人大會的難度和成本都較高,因而持有人大會召開失敗的現象也頻發。
以中加龍頭精選混合爲例,中加基金已以通訊開會方式召開了投票期間自2024年7月27日起至2024年8月25日17:00止的中加龍頭精選混合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該持有人大會審議關於該只基金的持續運作議案。而由於出具表決意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所持有的本基金基金份額小於在權益登記日本基金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因而該基金的第一次持有人大會召開失敗。今年3月,該基金召開第二次持有人大會。
首次持有人大會召開失敗後,基金管理人可以籌備召開第二次持有人大會。通常,二次召開持有人大會的門檻會更低,比如第一次持有人大會需滿足參會人代表的基金份額達到總份額的二分之一,二次召開的比例則會降到三分之一。截至3月3日,今年已至少有101只基金髮布有關二次召開持有人大會的公告。
還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於持有人數量較多的基金來說,召集符合比例的持有人併成功舉辦持有人大會很難。而且召集持有人也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和成本,所以很多公募都不願意在第一次持有人大會上消耗太多資源和精力。公募更傾向於轉向二次召開持有人大會,由於比例要求相對較低,二次召開的成本會相對低。”
保殼並非長久之計
雖然召開持有人大會成了維持基金持續運作的常見做法,但這種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迷你基金的問題,並非長久之計。
首先,召開持有人大會需要一定費用。具體來看,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需要律師費和公證費,召開一次大會需要花費的費用大多爲幾萬元。
爲避免基民利益受損,有些基金管理人會主動承擔持有人大會的召開費用。但在許多情況下,召開持有人大會的幾萬元費用是由基金資產承擔的,即“基民買單”。如果持有人大會的費用由基金資產承擔,那對於規模過小的基金來說,每次召開持有人大會都會消耗基金資產,一定程度上損害基民利益。
此外,長期維持迷你基金的持續運作也會耗費投研資源和運營資源。上述市場部人士指出,“保殼只能暫時維持迷你基金的運作,是一種權宜之計,但迷你基金帶來的困擾並不會因爲保殼成功而消失。實際上,許多公募基金公司都在爲迷你基金而頭疼。這些基金不僅會耗費運營資源和投研資源,還會牽扯基金經理的精力,但對公司的管理費貢獻卻非常有限。”
要解決迷你基金的困擾,關鍵還是要做好產品線規劃和持續營銷,推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並以過硬的業績吸引客戶投資。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近兩年ETF市場發展迅速,許多基金公司爲了搶佔市場份額,推出了很多差異化細分產品。而由於板塊行情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產品中有一部分最後淪爲了迷你基金。要解決這類迷你基金的問題,基金公司一方面需要選擇正確的處理策略,比如適時清盤等,這樣能避免資源浪費。另外,基金公司也需要加強產品線規劃,避免推出市場需求不足的產品,這樣能從根源上減少無謂的資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