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李志起:迴應痛點比堆砌政策更有效
3月25日公佈的《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北京服務”工作要點(2025年)》中提出,“重點打造經營主體活力迸發的市場環境”,並提出15條具體舉措。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李志起表示,15條具體舉措形成政策組合拳,將“放管服”從宏觀政策宣示轉化爲微觀制度突破,以企業需求倒逼制度創新的實踐路徑。當全球城市競爭進入制度創新的深水區,北京的探索證明,營商環境的競爭力,不在於政策數量的堆砌,而在於對經營主體細微痛點的制度性迴應。
破除“隱性門檻”,打造“陽光賽場”
新京報:今年的《工作要點》,針對許多新興領域,如生命科技等制定了相關的政策,這些政策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李志起:2025年《工作要點》針對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問題,推出三劑“破壁良方”,比如在新業態准入方面,實現了多領域的破冰,包括明確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領域“爭取國家放寬市場準入試點”,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政策試驗田。在準營便利升級方面,制定《合夥企業、個體工商戶登記註冊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統一名稱自主申報、經營範圍勾選等操作規範,解決小微主體“反覆跑、多次改”的痛點。在住所資源釋放方面,修訂住所登記管理政策,推廣“標準化登記”模式,打通登記註冊數據壁壘,爲新業態提供更多承載空間。這些舉措從制度層面拆解准入隱性壁壘,讓“非禁即入”原則真正落地生根。
新京報:市場公平是營商環境的根基,這方面新一年有何變化?
李志起:公平是基礎,也是打造“陽光賽場”的前提,《工作要點》在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方面,體現了立法先行、監管革新、案例震懾三方面的特點。在立法方面,推動制定《北京市促進市場公平競爭條例》,爲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提供法律利器。配套出臺《公平競爭審查指引》,可以明確政府採購、招投標等多類場景的審查標準,從源頭遏制歧視性政策。在監管方面,修訂《北京市評標專家庫和評標專家管理辦法》,完善異常低價甄別程序,防止“低價惡性競爭”扭曲市場秩序。此外還提出建立典型案例通報機制,定期曝光妨礙公平競爭行爲,形成“查處一案、警示一片”的效應。這套“規則重塑+動態監督”的組合拳,爲各類企業搭建起公平競技的“標準跑道”。
激活“創新血脈”,構建“服務閉環”
新京報:土地、資金、人才等,是優化營商環境中政府職能的重點領域,這些方面今年有哪些新的做法?
李志起:在要素供給方面,今年北京實施了多項政策,可以說是一套“組合拳”。在土地供給方面,完善產業用地彈性年限出讓審覈機制,對集成電路等長週期產業,降低企業初始投資壓力。在金融服務方面,明確要求科技企業貸款增速高於各項貸款增速,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增量擴面。在吸引和培育人才方面,提出要升級擴容《國際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新增數字建築師等新生職業認證,試點“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推動高校、企業、認證機構聯合培養緊缺人才。這些舉措直擊要素錯配痛點,爲創新生態注入“強心劑”。
新京報:在過去,企業往往怯於和政府打交道,那麼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北京有哪些可期待的做法?
李志起:今年的《工作要點》創新了三大服務機制,第一是場景驅動,要建立市區兩級重點產業應用場景常態化發佈機制,定期發佈智能製造、綠色低碳等領域場景清單,推動技術供需精準對接。第二是園區提效,將制定《園區營商環境評價標準》,推廣政務服務“免證辦”和“一站式”服務,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有46項事項實現“零材料辦理”。第三是痛點雷達,通過行業協會、產業聯盟建立“行業痛點雷達機制”,動態收集企業高頻問題。這些創新的舉措,有助於構建“需求導向型”服務體系,讓政策資源精準流向產業創新最前沿。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