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AI診斷取代!病理科一度招不滿 但判讀仍須醫師

隨人工智慧(AI)浪潮崛起,科技巨頭陸續發表AI診斷工具,讓不少年輕醫師擔憂影像醫學、病理科等判讀專業會被AI取代,使病理科一度乏人問津,醫師不願投入相關專科訓練。臺灣病理學會理事長鄭永銘說,衛福部覈定病理科住院醫師每年訓練廿三名,前幾年幾乎招不滿,直到二○二三年開始纔回穩滿招。

鄭永銘表示,病理科受到AI崛起的影響,申請接受病理專科訓練的醫師減少,曾有一年預計招收廿三位名額,僅收到十五至十六人。萬芳醫院病理部主任陳威宇說,先前衛福部因病理專科訓練醫師招不滿,一度要減少病理科醫師的員額,所幸後續暫緩討論,維持在廿三人。

鄭永銘說,招不到病理科醫師的窘境直到二○二三年改善,後續迴歸年年滿招,主因是AI診斷出現發展瓶頸,AI診斷工具即使成功研發,最終仍須由病理科醫師把關,且病理科醫師的專業不只在判讀,也會負責採檢,加上病理學是醫學院的基礎學科,除了於醫院任職,也能選擇擔任教職工作。

不過,各醫院仍積極發展「數位診斷」,宛如軍備競賽,萬芳醫院病理部裝設二臺病理檢測設備,費用逾千萬元。陳威宇表示,萬芳醫院已是最晚跟進數位設備的醫院之一,數位診斷除了要購買硬體設備,軟體購置也需大筆費用,但健保卻未訂出相關給付規定,短時間內病理科醫師的角色難被取代。

鄭永銘對於病理科醫師的前景表示「樂觀」,病理科的工作時間相較其他科別自由,且不必與病患、家屬打交道,工作對象多是專業人士,對於想做基礎研究,志願不在直接看診、動手術的醫師,仍具有吸引力,目前病理科僅是「暫時」缺人,不會像兒科是受到少子化等大環境影響,近年新招募的病理科醫師,只要完成訓練後,人力狀況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