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憂給付被斷頭 兒科門診限量

熱門話題

健保新制「個別醫院總額」剛上路,已經狀況百出。臺北某醫學中心近日有心臟病患因疼痛到門診就醫,只能排到2個多月後電腦斷層檢查,不到兩天竟送入急診,迄今還在加護病房;中部醫學中心則傳出院方擔心給付被「斷頭」,因此拿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並將名額轉給成人科別。

健保署在全臺各分區陸續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或不予給付,也就是「斷頭」。

一名80多歲病患近日因喉嚨痛無法說話,至臺北區某醫學中心門診就醫,初步發現心臟旁有血塊擠到聲帶,院方卻安排6月底才能進行電腦斷層檢查。

家屬不斷求助之下,醫師暗示「循急診就醫」,可直接檢查也能住院,沒想到急診當天就發現心臟功能只剩三分之一,裝了3根支架,至今仍在加護病房,家屬不禁想問,「這樣不急,到底怎樣才叫緊急?」

一名醫師私下表示,通常看診1周內就會安排檢查,排到2個月後確實太久了,除非病患真的太多。是否與健保新制有關仍須觀察,但越有名的大醫院,越容易發生醫療延遲,例如非緊急的MRI檢查及手術等,都要等到2個月以上。

另外,中部一家醫學中心兒童醫院傳出,新制上路後因門診超量遭到「斷頭」達3億元,只好拿弱勢的兒科開刀,限制門診人數,把額度轉給成人科,以守住總額上限。

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疾呼,個別醫院總額應排除兒科,否則學齡前兒童就醫不但時間花得長,給付也不好,醫院控管成本下就容易先犧牲兒科,越來越多醫院將發生類似情況。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表示,新制要求醫院預算以前一年爲基數,但少子化下,兒童醫療預算勢必逐年萎縮,「賴總統說今年健保總額成長率最高,但有多少用在兒童醫療?」

王志堯表示,他支持保障兒科總額,否則未來重病兒童出現「人球」機率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