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I行業觀察:華爲聯合瑞金醫院發佈病理大模型;醫渡科技接入DeepSeek提升診斷效率

2025年2月以來,醫療AI領域持續成爲市場焦點。上週(2月10日-16日),醫藥生物板塊收益率達2.71%,醫療服務子板塊以6.51%的漲幅領跑,AI醫療概念股表現尤爲活躍。政策層面,國家醫保局發佈“醫保影像雲索引”推動醫療數據共享,天津市出臺25條措施支持生物醫藥全鏈條創新。技術端,華爲與上海瑞金醫院合作的病理大模型即將發佈,疊加多家藥企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進一步催化行業熱度。

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雙輪驅動

政策密集落地,夯實AI醫療發展基礎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爲醫療AI提供製度保障。2月10日,國家醫保局推出“醫保影像雲索引”,通過唯一標識符管理患者影像數據,解決醫療數據孤島問題,爲AI輔助診斷的商業化鋪路。此前,2024年11月《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明確將AI輔助診斷納入收費標準,實現“技術-支付”閉環。地方層面,天津市2月13日發佈生物醫藥產業支持政策,提出加強AI在藥物研發、精準醫療等領域的應用。

技術迭代加速,頭部企業引領創新

醫療AI技術突破密集涌現。華爲與瑞金醫院合作的病理大模型將於2月18日發佈,藉助華爲DCSAI解決方案,該模型可提升病理診斷效率和標準化水平。同時,DeepSeek開源大模型在醫療領域快速滲透,醫渡科技、鷹瞳科技等企業通過接入大模型優化AI診斷系統。海外映射效應顯著,美股AI醫療龍頭TempusAI近一月漲幅達181%,印證技術革新帶來的估值重構邏輯。

資本與產業共振,商業化進程提速

資金正在向AI醫療領域傾斜。公募機構上週調研醫藥生物行業134次,安必平單週獲60次調研,機構重點關注其AI病理診斷的商業化路徑。二級市場上,祥生醫療、泓博醫藥等標的連續漲停,港股創新藥ETF單日成交額突破10億元,反映市場對“AI+醫療”長期價值的認可。政策支持、技術突破與資本涌入形成合力,推動醫療AI從概念驗證邁向規模化落地。

應用場景多元化:診斷、製藥與服務協同並進

AI+診斷:從輔助工具到診療一體化

AI在病理、影像和基因檢測領域加速滲透。金域醫學、迪安診斷等第三方檢測機構通過AI優化診斷流程,安必平研發的宮頸細胞學AI輔助系統已進入三類證申報階段,探索獨立收費模式。華爲與瑞金醫院的病理大模型則瞄準三甲醫院與基層協同,計劃通過AI賦能遠程診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政策端,醫保支付體系的完善(如按病種付費)爲AI診斷的收費模式提供支撐。

AI+製藥:顛覆傳統研發範式

AI製藥(AIDD)顯著縮短藥物發現週期。晶泰科技、維亞生物等企業利用深度學習技術篩選化合物,將靶點識別效率提升數倍。海外藥企諾華、輝瑞近期加大與中國AI製藥公司合作,驗證國內技術能力。政策層面,天津生物醫藥新政明確支持AI在藥物設計中的應用,上海等地亦設立專項資金鼓勵AI驅動的新藥研發。技術迭代與政策紅利疊加,AI製藥有望成爲創新藥研發的標配工具。

AI+服務:重構醫療生態

醫療服務的數字化與智能化進程加快。美年健康通過AI健康風險評估模型提升體檢效率,固生堂將中醫診療經驗轉化爲AI輔助決策系統。政策端,衛健委2月12日公佈的首批5G+醫療健康優秀項目,涵蓋遠程會診、慢病管理等場景,爲AI服務提供底層支撐。京東健康近期上線AI醫生智能體,實現問診-分診-隨訪全流程自動化,顯示C端應用逐步成熟。未來,擁有醫療數據資產和場景落地能力的企業將佔據競爭優勢。

(注:本文所述企業動態及數據均來源於公開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