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18秒迴應複雜病例 醫師憂被AI取代

▲AI醫療應用發展迅速,DeepSeek診斷精準度也備受關注,部分醫生憂心職業被取代。(圖/翻攝自星島日報)

圖文/鏡週刊

隨着人工智慧(AI)技術日益成熟,各行各業紛紛投入應用,醫療領域也不例外。中國近期興起的AI模型「DeepSeek」在醫療診斷上的表現備受關注,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宏偉更直言,DeepSeek的診療水平已可媲美頂級專家。不過,醫療界也對AI應用提出警示,強調其應僅作輔助工具,畢竟「AI醫生沒有醫師執照」。

據港媒《星島日報》報導,張宏偉近日分享了一段影片,展示他如何運用DeepSeek輔助診療。他表示,自己向DeepSeek諮詢了一名25歲複雜腦瘤患者的治療方案。該患者在歷經開顱手術與放射治療後,病情仍未獲得有效控制。令人驚訝的是,DeepSeek僅用18秒便提供了詳細迴應,涵蓋可選治療方案、手術風險評估,甚至包括症狀管理建議。

張宏偉認爲,DeepSeek不僅能提供醫生所熟悉的治療方式,還能綜合最新文獻與臨牀試驗數據,在深入醫學問題上的能力已與「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相當。中國醫療體系將醫院分爲「三級六等」,其中「三甲」爲最高等級,DeepSeek的表現由此引發廣泛關注。

不僅是DeepSeek,AI技術在醫療影像領域也發揮強大優勢。四川一名三甲醫院影像科主任指出,AI能夠快速分析成千上萬張醫學影像,對微小病變的識別精準度遠超人類肉眼。Google旗下的人工智慧公司近期更推出新一代AI診療系統,聲稱能在3秒內準確檢測13種早期癌症。

這些進展雖然提升了醫療效率,卻也讓部分醫生感到焦慮。美國資本市場甚至預測,未來5年內全球將有800萬名醫生轉行。北京協和醫院一名醫生在社羣平臺發文感慨,自己15年來累積的專業知識似乎正在被AI算法取代。

儘管AI技術在醫療領域展現強大潛力,許多醫療專家仍強調,人工智慧目前仍有侷限,應作爲輔助工具,而非完全取代人類醫師。香港無線新聞報導指出,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表示,「AI醫生」不具備醫師執照或處方權,應作爲醫生的輔助工具,而非獨立執行診療決策。此外,醫療不僅涉及專業知識,更需要醫者仁心,而這正是AI無法取代的部分。

在監管層面,湖南省醫保局已明確禁止零售藥房使用AI生成的處方。央視引述醫療界人士觀點,指出AI生成的處方不符合現行醫療機構管理規範,強調在追求醫療創新與效率的同時,病人生命安全與醫療品質必須放在首位。

更多鏡週刊報導國軍重申禁令!公務機禁用DeepSeek 列入黑名單軟體一次看全面封殺!因個資疑慮及國安風險 南韓暫停DeepSeek下載南韓首爾大學封鎖DeepSeek 校方:資安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