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哪些工作不會被AI取代?DeepSeek和比爾·蓋茨這麼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 北京報道

來勢洶洶的人工智能,令科技大佬比爾·蓋茨也感到“嚇人”。

近日,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討論了AI如何通過讓專家級的知識廣泛可及顛覆包括教育和醫療保健在內的各個行業。他在節目中也強調了圍繞AI迅速發展的深刻不確定性。他說,“哇,這有點可怕。”

AI迅速發展最具爭議的一面體現在它對勞動力市場的潛在影響。當被問到未來是否還需要人類時,蓋茨回答道:“大多數事情都會不需要了。”這也印證了人們對於AI可能取代很多工作崗位的擔憂。

被問及什麼工作可能在AI時代保留下來時,蓋茨認爲,既不是廚師,也不是醫生。相反,他相信,生物、能源以及AI設計和編程方面的專業工作將最能適應新形勢。他此前曾強調,AI將成爲“五年內改變所有人命運的技術”。

他警告稱,AI將“徹底改變就業”,並從根本上改變勞動力市場。對年輕人而言,瞭解AI對於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具有重要性。

今年1月,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大膽預言,從2030年開始,人類將面臨大規模失業,大部分專業技術崗位都會被AI取代。他還表示,未來可能人們都不會有工作,上班或許會成爲一個 “選項”,AI和機器人將能提供人們想要的任何商品和服務。

去年底,他發文稱,到2025年底,AI將超越任何單個個體的智力,而到了2027至2028年,它甚至可能會超越所有人類的智力。他還認爲,到2030年,AI 超越所有人類智力的可能性幾乎是100%。

面對AI時代的到來,馬斯克曾公開表示,大學教育的價值已經被過度高估。他指出,許多人花費四年的時間上大學,積累了大量的債務,但最終並沒有學到實用的技能。這種能力實際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得到培養,甚至一些技能可以通過實踐和個人學習直接獲得。

AI時代加速到來,如何做好就業準備?

AI技術的飛速進步,正在引發世界各地對崗位替代的擔憂。人類該如何應對AI搶飯碗?

作爲“AI時代樂觀的勞動力經濟學家”,諾獎得主皮薩里德斯去年3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專訪時表示,AI不會徹底取代人類,讓人們沒有工作,相反,會增加就業崗位。雖然某些機械式的工作崗位會消失,但更有可能看到的是從業人員跟AI的協作。他認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幫助廣大勞動者提高工作效率,從而讓人們有更多休閒時間。

但他也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個人都需要爲新技術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從過去的技術發展中)我們學到的教訓是,不應該讓任何勞動羣體被遺忘,避免讓他們被技術發展隔絕。”他強調,政府需要及時提供培訓計劃和社會福利舉措,確保實現更加包容的發展模式。

今年1月,國際勞工組織發佈《2025年世界就業形勢概況》指出,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整個行業,可能導致某些工作崗位的消失,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人工智能技術可能會使從事行政工作的勞動者面臨更高的失業風險,因爲這類工作更容易被自動化替代。另外,技術變革要求勞動力具備新的技能和知識,可能會出現技能不匹配的問題,即現有勞動力缺乏適應新技術所需的技能。這可能會加劇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並阻礙勞動力的流動和職業發展。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報告《工作中的 AI:是隊友亦是對手》顯示,全球員工對AI和生成式AI的看法正發生大幅變化,但“謹慎樂觀”的基調依然持續:42%的受訪者相信該技術將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影響,高於此前一年的26%。然而,對該技術持焦慮態度的人羣也增長了5%。經常使用該技術的用戶中有 49%的人認爲,由於AI和生成式AI的發展,他們的工作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消失,而不使用該技術的員工中僅有24%持同樣觀點。

上述調查顯示,來自巴西、印度、尼日利亞、南非和中東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相比成熟市場受訪者對生成式AI的前景普遍更加樂觀、焦慮也更少。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企業領導者、中層管理者和一線員工中,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的比例高於發達國家。在過去一年裡,發展中國家的中層管理者和一線員工接受過生成式 AI 培訓的比例也高於發達國家。對於使用生成式AI所節省的時間,發展中國家的受訪者更多將其用於試驗生成式AI工具、投入職業發展以及提升工作質量。

DeepSeek談人類與AI的根本差異所在

未來,還有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近期大熱的DeepSeek。它給出瞭如下答案:儘管AI技術正在快速滲透到各個領域,但人類仍有一些獨特的優勢,使得某些職業在可預見的未來難以被完全替代。

DeepSeek列舉了五個可能難以被完全替代的領域:

第一是高創造力與藝術表達類工作,如藝術家、作家、作曲家以及頂尖科研人員,因爲“AI的創造力本質是基於現有數據的重組和模仿,而人類的原創性、情感表達和打破常規的想象力仍是機器難以複製的”。

第二是複雜人際互動與情感支持類工作,如心理諮詢師/治療師、資深教育工作者、外交談判專家,因爲“人類對非語言信號(如微表情、語調變化)的敏感度,以及基於共情的動態決策能力遠超當前AI”。

第三是高靈活性與非結構化環境工作,如緊急救援指揮員、考古學家、創業企業家,因爲“AI依賴明確規則和結構化數據,而現實場景中常存在模糊性和突發變量”。

第四是倫理判斷與價值觀導向工作,如法官、倫理學家、宗教領袖,因爲“AI缺乏道德主體性,無法爲決策承擔倫理責任”。

第五是需要具身認知的技能型職業,神經外科醫生、文物修復師、米其林廚師,因爲“精密的手眼協調、觸覺反饋等物理交互仍是機器人技術的瓶頸”。

DeepSeek還在回答中列舉了三個新興職業機會:AI倫理審計師,審查算法是否符合公平性原則;虛擬環境設計師,構建元宇宙中的沉浸式社交空間;老齡化社會照護規劃師,設計兼顧效率與人性的養老方案。

最後,針對人們對AI的恐慌和焦慮,DeepSeek給出了一段雞湯:“AI本質是工具而非替代者。與其焦慮被取代,不如聚焦如何用AI放大人類獨特價值。歷史表明,技術進步會消滅部分崗位,但總會創造更復雜的新需求。”

它強調,培養機器難以複製的“人性化技能”,同時保持終身學習,將是應對變革的關鍵。“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這正是人類與AI的根本差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