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年輕人該如何探索自己的未來?
年輕人應該如何探索自己的未來?我們都知道蓋茨不是一個大多數人可以學習的例子,因爲他的家庭屬於美國的上中產,父親是大律師,母親更是銀行世家,是多家公司和慈善機構的董事,能夠給到他許多無形的資源。但正如我們剛纔所說,蓋茨的父母並沒有給蓋茨規劃了一條可以躺贏的路,蓋茨的路一直是自己探索而成,也是自己的選擇。那他到底是如何探索,怎麼選擇的?
首先是夥伴的力量。在許多蓋茨傳記中,我們都會結識蓋茨兒時最親近的夥伴肯特。比如中學時是他把《財富》雜誌、《華爾街日報》推薦給蓋茨,給他帶來商業思維。很多人都會說,如果肯特沒有在高三那年攀巖事故去世,他可能會是喬布斯式的人物。蓋茨在《源代碼》中也特別懷念肯特,爲什麼?因爲肯特比蓋茨更早熟,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他和蓋茨一起梳理了可以賺錢的行業,否定了成爲外交官或者當老師的職業生涯,因爲顯然不可能賺到大錢。他幫助蓋茨樹立了重要的人生觀念——推動創業的不僅僅是興趣,還有贏和賺錢這兩大因素。按照蓋茨的說法,是肯特給了他方向,讓他聚焦在編程這一領域,讓他仔細思考如何將一堆年輕人的愛好轉變成一項可以變現,可以持續的生意。
還記得他們湖濱中學編程小組挖到的第一桶金嗎?就是爲信息科學公司編寫薪酬程序贏得的價值5000美元的上機時間。當時蓋茨把5000美元分成11份,給保羅一份,因爲保羅很快就喪失了熱情。給另一位好朋友裡克兩份,因爲他經常鑽牛角尖。剩下的八份自己和肯特平分。想象一下,如果這時候創建微軟,蓋茨也會按照這一比例分配股份。因爲肯特的去世,保羅很快取代了肯特的位置,成爲蓋茨最重要的夥伴,他們倆最終在微軟持股比例也是四六開,保羅拿四成。
五十年後重溫自己與保羅的創業歷程,蓋茨意識到他與保羅的互補是他們創業成功的基石。他回憶說:合作者會將你欠缺的東西帶入這段關係,激勵你提升自我。我想這也是現在任何創業者在尋找創業夥伴時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題。兩人的互補性體現在諸多方面。蓋茨善於迅速出擊、做事直截了當、對處理信息的速度深感自豪,可以通宵達旦不停工作。但喜歡拍腦袋決策,容易情緒用事,缺乏耐心。相比之下,年長几歲的保羅雖然一副嬉皮士的做派,但安靜平和,考慮事情的方方面面,善於傾聽,深思熟慮,沉得住氣,遇到問題的時候他會有足夠的耐心等到答案自己浮出水面。
年輕人探索未來,除了找到好的夥伴,感受到夥伴的力量之外,還有一點也是蓋茨給到我們的巨大啓示,那就是需要去不斷尋找定義自己的機會。
蓋茨是一個聰慧、努力,有好奇心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着在湖濱中學的一些小打小鬧就能幫他確立人生的方向。在中學時他一度戴着自作聰明、玩世不恭的假面具,直到遇到肯特,發現了計算機之後,看到學習成績優良的孩子能夠自由探索之後,才做出巨大的改變。申請大學是另一個重要選擇的節點。蓋茨沒有申請麻省理工學院(MIT),他覺得MIT專業門類比較窄,不希望成爲被一羣數學呆子圍着的數學呆子。他選擇申請了三所藤校: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分別包裝了不同的三個方向:哈佛是商業和法律;耶魯是從政與法律;普林斯頓是編寫程序的工程師。這也是年輕人的探索:蓋茨可以走中規中矩的人生,比如姐姐就成了一名會計師,或者像父親那樣成爲一位成功的律師。但想要在一個初創的領域中找尋自己的位置,不容易。
拿到三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之後,蓋茨選擇了哈佛。但這時是上大學還是開始創業,已經是擺在蓋茨人生關節點上的又一大選擇題。蓋茨一度在創業還是上哈佛之間徘徊,也有創業公司的人建議他跳過本科,直接申請編程方向的研究生課程。但他依然選擇進入哈佛讀書,因爲那裡人才濟濟,是全美高中尖子生扎堆的地方。他希望從湖濱中學這樣的小池塘到哈佛這樣的大池塘裡比試比試,稱稱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哈佛本科的數學課讓他知道人外有人,自己並不是搞學術研究的那塊料。這時計算機的迅猛發展,無論是自己的興趣和經驗,還是創業賺錢的誘惑力加起來就顯得靠譜得多,輟學創業也就成了很自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