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井田制”重塑社區團購:王守仁的“供應鏈革命”

本報記者 崔斌偉 林勇

8月6日的河南鄭州,熱浪炙烤着中原大地。破曉時分,南三環外的社區團購配送中心燈火通明。王守仁俯身觀察水車中活蝦的鮮活度,指尖掠過水麪帶起一絲漣漪——這個對“鮮度”近乎偏執的動作,從2010年他踏入生鮮行業起就未曾改變。

眼前這位曾深耕家電行業十餘年的“老兵”,如今掌舵着覆蓋河南7000家社區店的生鮮供應鏈網絡。從9人小團隊到輻射全省的“有井有田”社區團購,王守仁的創業史,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供應鏈效率進化論”。

跨界者的窪地執念與三次淬火

十五載家電江湖的歷練,爲王守仁刻下了深刻的供應鏈基因。2009年,當“家電下鄉”熱潮正勁時,他卻敏銳預判到行業天花板:“轉型,必須找‘窪地’。”

彼時的鄭州生鮮市場,路邊攤、小商販是主流,缺斤少兩、品質不穩是常態,標準化生鮮零售近乎空白。2010年,“果真好”專業生鮮店在經七路開業,王守仁以家電人的精密思維扎進這片“泥土地”:嚴控品質、足斤足兩的誠信經營,很快積累起口碑。到2014年,他探索的社區生鮮連鎖店模式年營收突破20億元,印證了“窪地”的價值。

但“超前”往往伴隨着陣痛。因彼時鄭州社區消費習慣尚未成熟,連鎖門店模式最終黯然退場。這僅是“試錯”的開始:2015年試水線上平臺因技術短板擱淺,2017年借鑑“預售+配送”模式又因倉配爆倉而受挫。

“試錯是給模式‘淬火’。”王守仁談及這段“三連敗”時語氣平淡。蟄伏期裡,他並未停步。2018年與生鮮B2B平臺蓮菜網達成戰略合作,成爲關鍵轉折。9人團隊在實戰中摸到了社區團購的“命門”:“社區團長更在意次日達的穩定性,而非一時的補貼。”這一洞察,爲後來的模式定型埋下伏筆。

疫情淬鍊下的“供應鏈革命”:砍中間環節,築信任基石

2020年初,疫情突襲。當傳統渠道幾近癱瘓時,王守仁團隊快速反應,推出獨創的“蔬菜集裝箱”——15種標準化的生鮮套餐,48小時直達鄭州5000多個社區。不僅解了市民燃眉之急,被商務部點贊爲“創新保供模式”,更讓“有井有田”一戰成名,銷量暴增500%。

這背後,是王守仁醞釀已久的“供應鏈革命”理念的落地生根。“社區團購的本質,是渠道效率革命,核心是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他將家電行業的精益管理注入生鮮領域,打出一套“組合拳”。

直採雙軌,切斷冗餘。建立“基地直採+同城凍品廠直連”的雙軌供應鏈。本地及周邊農產品基地直採,跳過收購商、批發市場、二批等3級中間商;整合本地凍品廠商資源,構建生鮮與凍品的互補護城河。

輕量物流,壓縮成本。採用“中心倉—團長門店自提點”的極簡配送鏈。捨棄重資產投入,消費者到團長處自提,將物流成本壓縮到極致。

團長革命,信任築基。顛覆行業依賴“寶媽”團長的模式,超80%的團長由社區門店、菜鳥驛站經營者擔任。“實體店自帶倉儲空間和社區信任,復購率天然高30%。”王守仁說,“3000多個店主團長,就是3000多個高效的履約中心。”這構成了抵禦巨頭低價衝擊的堡壘。

工作室制與“井田”智慧的破圈之力

行業歷經多輪洗牌,巨頭或收縮或退場,有井有田何以逆勢覆蓋河南除三門峽外的所有地市?答案藏在王守仁汲取“井田制——公田養民,私田富農”的智慧裡,更藏在獨創的“產品工作室制度”中。

核心團隊僅有16人,卻能驅動龐大的體系運轉,全靠6大品類的“採銷一體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獨立運作,負責人從選品、採購、定價到銷售推廣全程負責,收益的80%歸其所有。“採得多、賣得好,分潤自然高,工作室負責人月入四五萬很常見。”王守仁深諳分利之道,“老闆要敢分錢、會分錢,格局決定邊界。”

這不僅是高效的“阿米巴模式”,更從源頭避免了貪腐與內耗。“一個品從接手起就由你‘生’你‘養’,責任邊界無比清晰。”訪談中,王守仁的手機很少響起,“找我沒用,所有事直接對接工作室負責人。”

務實者的本質洞察:社區團購不是流量遊戲,是供應鏈戰爭

當資本巨頭以2C流量思維、燒錢補貼攪動市場時,王守仁始終堅守一個判斷:“社區團購本質是2B的供應鏈生意,不是2C的流量遊戲。”

他構建的預售邏輯清晰高效:團長在社區羣預售,當晚11點前彙總訂單;平臺次日中午11點前送達團長(B端);消費者既可平臺直購,也可向團長訂購。這爲社區小店打通了“雲店”渠道,競爭對手是低效的中間環節,而非消費者。

鄭州大學教授、場景營銷研究院副院長劉春雄評價,這種模式實爲“BC一體化”。“死掉的企業,都在給中間商打工。”王守仁的話一針見血。他翻出2021年9月的朋友圈,彼時便預言:“社區團購的本質是一場2B的供應鏈革命……巨頭入場把她硬生生扭曲成2C的流量抓手……流通環節不減反多,商品成本不降反增……還能走多遠?”

這與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專家李鳴濤強調的“零售的核心是效率和體驗”不謀而合。如今,“生鮮損耗率僅4.3%,預售滲透率達92%,客單價約50元。”數據印證着模式的生命力,6月中旬突破的“活蝦到家”項目,每月穩定供應10000斤活蝦,直擊鄭州日消50000斤活蝦市場的痛點。“越是活鮮,越要砍中間環節,從基地水車直送中心倉,再分揀直達社區。”這就是王守仁“供應鏈革命”的持續實踐。

當資本潮水退去,鄭州南三環外中心倉那間樸素的辦公室裡,“井田制”的智慧依然在白板上熠熠生輝。王守仁這位“務實派技術流”,正將互聯網的高效工具與兩千年前的分配哲學熔於一爐,在生鮮這片最接地氣的“窪地”裡,持續書寫着關於效率、信任與共贏的現代商業寓言。他的“供應鏈革命”之路,不僅關乎一個企業的生存樣本,更在叩問着零售業效率提升的本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