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筆薪水規劃退休!5年賺400萬的理財技巧

文/蔡至誠 圖/達志示意圖、大是文化

用剛領到的薪水規畫,是最輕鬆的時刻

雖然在剛出社會時,就考慮退休規畫似乎有些遙遠,甚至奇怪,但請相信我,從領到第一筆薪水的那一刻起,着手規畫退休,這將會是你一生中最輕鬆的時刻。因爲你可以用最少的預算,爲自己打造最理想的退休生活。

以23歲定期定額投資ETF的投資組合爲例,只需要每個月3,000元,在年報酬率9%的狀況下,能在65歲時累積800萬元的退休金。這個800萬元你可以選擇一次拿回來,或是可以選擇繼續投資,然後從65歲開始,每個月領2萬3,000元,持續到90歲。

若等到10年後(33歲)纔開始投資,同樣的3,000元到65歲只能累積到388萬元。65歲起,每個月可以提領的金額只剩下1萬1,000元。

同樣的,假設想在35歲時,以300萬元的頭期款購置一間自住的房屋,若從23歲起每個月存2萬元,以銀行存款1%利息計算,則35歲時就能存到300萬元。

要是願意承擔一些風險,可以選擇定期定額投資ETF,以股債比70/30(按:指70%投資在股票、30%配置於債券)的投資組合爲例(年化報酬率約8%),有機會提前在32歲或33歲時,就達成300萬元的目標。

除了以上,還有一個社會性原因:剛畢業的前10年,人們通常還沒有成家立業,並不需要養家、繳房貸、負擔月子中心的費用,或是孩子的學費。在成爲上有老、下有小,腿麻不能離職的三明治族羣前,這段時間,大多數的收入都能自己自由運用。

本國市場不該是你的唯一選擇

相信大家都聽過「熟悉的麥香,最對味」這句廣告詞,而這句話也充分展現,人們天生就喜歡自己熟悉的事物。

舉例而言,印尼的ETF有iShares MSCI印尼指數ETF(EIDO),追蹤MSCI Indonesia IMI 25/50 Index的表現,從2021年上市到2023年的年化報酬率只有1.46%,近10年投資持有10年的總報酬是-2.25%。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投資股市對印尼人來說,可能不是一個好選擇。

事實上,只有不到1%的印尼人投資股票。根據印尼證券交易所(IDX)資料顯示,印尼在資本市場投資者數量和總人口的比例方面仍落後於鄰國。

2018年約有160萬印尼人在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但仍不到該國人口的1%(印尼約有2億6,500萬人),也低於新加坡的26%和馬來西亞的7.8%。

那麼,爲什麼印尼人不投資國外市場?這個現象也被稱爲近鄉偏誤(Home Bias),指投資人進行投資時,通常會過度偏好本國市場,而忽略國外市場。大家都只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但其實現在全球投資非常方便,不管你身在何處,都能參與世界成長。

《死薪水的不投機致富金律》一書中,作者引用了三份研究報告,分析這種偏好的普遍性:

1990年代早期,丹尼斯.赫澤邁爾(Dennis Huchzermeier)的研究指出,美國、日本與英國投資人持有的股票,來自本國的比例分別高達93.8%、98.1%及82%。

2001年,史蒂芬.杜爾(Stephan Dürr)的研究發現,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荷蘭、西班牙、瑞典、英國與美國對於國內市場的投資比例,都介於75%至90%之間。

2005年,赫澤邁爾進一步觀察了美國、日本與歐洲銀行提出的股市投資建議,發現不管哪個國家的銀行,都過度推薦在本國市場發行的股票。

這些現象很難純粹以理性面解釋,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我們必須善用科技與資訊的便利,擁抱全球化,並將資金配置在那些正處於成長階段的海外市場。

股息越多越好?

談到投資,很多人會直覺認爲,股息當然是越多越好。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答案,一切都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什麼理論來看待投資。

在財經領域中,有一個經典的股票價值估算(稱爲估值)理論,叫做股利折現模型(Divided discount model,簡稱DDM)。在DDM的框架下,股票的價值等於該股票未來可產生的收益折現之和。不過,資本利得(即股票價格上漲後賣出獲得的差價)不被視爲「基本利潤」,因爲價格上漲通常是市場對未來股息預期的反映,而非額外的獨立收益。從市場整體的角度來看,股息是公司實實在在支付給股東的錢,代表企業創造的價值,流入投資者手中。

什麼是折現?

折現是指,將未來的收益或現金流透過一定的利率(折現率),計算成現在的價值。這個過程考慮了資金的時間價值,即今天的錢比未來的錢更有價值,因爲它可以投資併產生回報。

折:指的是「折算」或「折扣」的意思,表示將未來的金額按照某個利率縮減到當前的價值,反映出時間和風險的影響。現:代表「現在」,指當前的時間點,也就是折現後的價值是基於今天的金額。

簡單來說,折現就是把未來的錢「折算」成現在的等值金額。例如,一年後可以得到100元,假設折現率爲5%,那折現後的現值就是約95.24元〔100÷(1+5%)≒95.24〕。也就是說,今天擁有的95.24元,經過投資,一年後會變成100元。股票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股息,因爲股息是公司真正支付給股東的現金。只有公司派發的股息,纔是從公司流向投資者的「新錢」,因此被視爲唯一的「利潤」來源。

這就像一羣人在玩撲克牌遊戲,手中的牌(股票)會在玩家(投資人)之間交換,每個人的牌值都可能因交易而變化,但總牌值不變。只有莊家(公司)偶爾發籌碼(股息)時,玩家才真正把錢放進口袋。從這個角度來說,股息確實是越多越好。

但是在現實市場中,資本利得往往是投資者的重要收益來源,而不發股息的成長型公司(像是早期的科技公司或是波克夏),通常會將利潤留在公司內部,用來再投資、擴展規模,這類公司並不適用DDM。

從財報與企業經營的角度,股息是從公司的淨利潤中分配。如果分紅多,留存在公司的收益就少,代表未來公司可用於投資、擴大生產規模的資金就會變少,進而削弱未來的成長與投資能力。

在《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Investment Fables)這本書中,作者列出美國13家發放高股利,且股利可長久的公司,並預估這些公司未來成長率。從資料中可看出雖然這些公司穩定配息,但成長潛力普遍偏低。無論是企業基本面的成長,還是分析師預測的成長率都不太高。

這種情況,在財務學上被稱爲「股息替代盈餘效應」(Dividend displacement of earnings)。意思是,雖然提高股息支付率可能拉高股價的本益比(PE ratio,按:指每股市價除以每股盈餘,通常作爲股票是便宜抑或昂貴的指標),但由於留存盈餘減少,企業成長率下降,反而抵銷了股息帶來的正面效果。

股息多一定好嗎?在不同階段、策略下,對高股息的解讀會截然不同。這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不適合。

新興的主動型ETF是什麼?

主動型ETF(Active ETF)是一種由專業基金經理人,根據既定的投資目標與策略,主動選股並調整投資組合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與傳統的指數型ETF不同,主動型ETF不追蹤任何特定指數,而是由經理人根據市場與個股走勢進行靈活配置,目標是超越市場基準或達成特定投資目的。

爲何國際上主動型ETF迅速成長?根據晨星《美國主動型ETF指南》(Morningstar's Guide to US Active ETFs),主動型ETF在美國市場中的佔比已從 2019年初的2%多,成長到2024年3月底的7%,其平均有機成長率持續超過20%,原因包括:

監管法規變革: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於2019年通過「ETF規則」(Rule 6c-11),不僅簡化了ETF的上市流程,也賦予投資組合經理人在申購與贖回ETF份額時更大的操作彈性。

低成本需求轉向:在過去10年中,有8年傳統主動型共同基金出現資金淨流出,年均成長率爲-2%,光2022年與2023年這兩年就流出高達1兆6,000億美元;反觀主動型ETF則年均成長率達37%,顯示出投資人對低成本且具主動管理特色的產品有強烈需求。

透明度提高:過去,主動基金經理人擔憂投資組合被複制,現今則更能接受投資組合透明化。資產管理業轉型:許多傳統基金公司開始將共同基金轉換爲ETF,或推出與現有基金策略「高度相似」的 ETF(複製型基金)。

專利限制解除:Vanguard曾獨家擁有「ETF加掛共同基金類別」的專利。而隨着專利到期,其他公司得以透過相同架構參與市場,比如DFA便成功轉換並發展出完整ETF產品線。

主動型ETF對投資人而言是否重要?首先,主動型ETF讓投資者可以用更低的投資成本,獲得主動式管理的機會。根據晨星統計,主動型ETF費用平均比共同基金低36%,且不需要分潤給基金公司亦是一大優勢。過去,爲人詬病的就是共同基金的管理費,有部分要分給銷售基金的通路,這對投資人來說會造成很大的成本疊加。

再加上,在某些資訊不完全或交易效率較低的市場,例如債券市場,主動管理策略相對更容易發揮效益,爭取超額報酬。

該如何理解主動型ETF?

若只從產品層面理解主動型ETF,容易陷入各產品規格與績效比較的迷霧。更有效的方式是從「投資風格與策略原則」出發來看。指數投資可依照不同策略而分成純指數、增強指數、多空增強、主動管理這四種策略。

但是,主動型ETF要打敗市場並不容易。根據S&P Global發佈的長期研究報告SPIVA(S&P Indices Versus Active),全球多數主動型基金在長期表現上仍不敵S&P 500或其他基準指數。這一現象不只出現在美國,加拿大、歐洲、日本、南非、澳洲等地亦然,顯示主動績效的優勢往往是短暫的。

主動式ETF若要取得優於市場的報酬,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策略必須勝過被動追蹤大盤指數的表現;第二,在扣除相關成本與費用後,淨績效仍具優勢。因此,即使是主動式ETF,挑選時仍應注重費用率。我個人認爲,費用率至少應控制在0.4%至0.5%以下,才具備相對吸引力。雖然仍高於被動式ETF,但已遠低於一般主動型共同基金動輒1.5%的收費。

【推薦書籍】

書名:財富自由的階梯

作者:蔡至誠

簡介:部落格總流量超過100萬次、用兩檔ETF就年賺20%

出版社:大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