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戰豬瘟別噴口水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出現首例非洲豬瘟,政府緊急宣佈全臺禁運5天,由於傳出疫情的養豬場,從10月10日起就已有豬隻死亡,加上致病源研判可能來自廚餘,增加疫情擴散風險。臺灣養豬業和消費市場危機纔剛開始,中央和地方應全員備戰,儘速堵住防疫漏洞,不要再互噴口水。
此次非洲豬瘟疫情,讓臺灣自豪的亞洲唯一「三大豬病非疫區」一夕破功,首當其衝的就是豬肉外銷產業。臺灣過去曾是豬肉外銷大國,每年毛豬產值高達886億元,且以高單價、高品質著名的日本市場爲大宗,不料在1997年爆發口蹄疫,毛豬價格崩盤,出口也告中斷。
直到2020年,臺灣豬肉重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認證爲口蹄疫非疫區,才重啓外銷契機,近兩年逐漸起飛,2023年獲准外銷菲律賓,今年初更重返新加坡,農業部更喊話下個目標就是日本市場,不料卻傳出非洲豬瘟,外銷恐再度被迫中斷。
臺灣養豬業和市場供需面臨嚴峻挑戰,但就像花蓮光復災情,中央和地方卻相互卸責、互控疏失,朝野立委更大打口水戰,與民間「鏟子英雄」自發性投入救災和重建形成強烈對比。
此次疫場分離出的病毒基因與越南流行的重組病毒株極爲相近,而非洲豬瘟疫情都是境外移入,顯示邊境管制出現破口。此外,非洲豬瘟目前雖仍無法確定來源,但根據國際案例,首次檢出非洲豬瘟的國家,病源9成來自廚餘,爲阻絕疫情擴散,政府宣佈從22日起全國禁喂廚餘。
事實上,早從2018年起,就有專家與地方政府建議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以防堵風險,當時中央卻以「地方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爲由駁回,此後陸續有專家建議採取肉類與蔬果分類等作法,都未被採納,增加防疫破洞。
此次傳出疫情的臺中梧棲養豬場,從10月10日就開始有豬隻死亡,14日地方政府前往訪視,卻因非洲豬瘟症狀不明顯未採樣,直到豬隻大量死亡才緊急採樣並確認爲非洲豬瘟,中間相隔10多天,顯然過於輕忽,未遵守「防疫視同作戰」原則。
面對非洲豬瘟這種致死率極高的豬隻百年大疫,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該負起責任,除全面檢視與修訂「廚餘養豬」政策,也應提升入境旅客行李和郵包肉品檢查率;相關產業應建立定期檢驗及動物監測機制,並落實疫病快速通報機制,同時設立「豬隻重大疫病應變小組」,平時演練,突發時立即啓動。
臺灣花了20多年才走出口蹄疫,養豬業等不了另一個20年,中央和地方應同心協力消滅非洲豬瘟,不要再互噴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