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晶圓代工新路線:18A製程年內量產 14A合作啓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 深圳報道
英特爾繼續進軍晶圓代工領域。
當地時間4月29日,在英特爾代工大會(Intel Foundry Direct Connect)上,英特爾展示了其代工業務的最新制程路線圖與生態佈局。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強調,自今年3月上任以來,他已將代工業務提升至公司戰略核心,推動從製程開發到客戶服務的全面優化,帶領其代工戰略進入下一階段。
按照最新的規劃,英特爾的製程路線已經延伸至2028年。從18A到14A,再到未來演進版本,野心頗大。
(英特爾代工製程路線圖,圖源:英特爾)
根據英特爾對芯片的製程工藝的命名,從“納米”單位進入“埃米”時代。Intel 7納米更名爲“Intel 4”、其後是“Intel 3”、“Intel 20A”、 “Intel 18A”。
英特爾表示,目前,Intel 18A製程節點已進入風險試產階段,並將於今年內實現正式量產。其中,英特爾亞利桑那州的Fab 52工廠已成功完成Intel 18A的流片,18A節點的大規模量產將率先在俄勒岡州的晶圓廠實現,而在亞利桑那州的製造預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進入量產爬坡階段。
據悉,在客戶拓展方面,NVIDIA、博通、智源科技、IBM等龍頭企業已經相繼開始採用Intel 18A製程進行流片測試。
接下來,Intel 18A製程節點的演進版本爲Intel 18A-P,其早期試驗晶圓目前已經開始生產,預計是在2026年推出。在2028年,還將演進爲Intel 18A-PT,可通過Foveros Direct 3D先進封裝技術與頂層芯片連接,混合鍵合互連間距小於5微米。
再看Intel 14A,英特爾代工已與主要客戶就Intel 14A製程工藝展開合作,發送了Intel 14A PDK(製程工藝設計工具包)的早期版本。英特爾表示,這些客戶已經表示有意基於該節點製造測試芯片,相對於Intel 18A所採用的PowerVia背面供電技術,Intel 14A將採用PowerDirect直接觸點供電技術。
同時,英特爾代工流片的首批基於16納米制程的產品已經進入晶圓廠生產。英特爾代工也正在與主要客戶洽談與UMC(聯電)合作開發的12納米節點及其演進版本。
除了晶圓代工製造,英特爾也涉足先進封裝領域。英特爾通過Foveros Direct 3D堆疊與EMIB 2.5D橋接技術,結合14A與18A-P節點,爲客戶提供系統級集成服務;面向未來高帶寬內存需求的EMIB-T、以及Foveros-R和Foveros-B等新技術也在大會中首次亮相,進一步豐富了封裝方案 。
生態系統建設方面,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與PDF Solutions等都是英特爾核心合作伙伴,聯發科、微軟、高通等主要代工客戶也在現場站臺。並且,英特爾代工加速聯盟(Intel Foundry’s Accelerator Alliance)新增了多個項目,包括英特爾代工芯粒聯盟(Intel Foundry Chiplet Alliance)和價值鏈聯盟(Value Chain Alliance)。
不過,英特爾依然面臨着挑戰和壓力。一方面在晶圓代工領域,它直面最先進工藝節點的競爭,佔據半壁江山的臺積電,還在朝着新制程演進。
日前,臺積電在技術研討會上宣佈,其N2(2納米)製程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進入量產。並且,臺積電還推出了N2P作爲N2系列的擴展,在N2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性能降低功耗,計劃於2026年實現投產。
而N2之後將進入A16(即1.6nm)節點。臺積電表示,A16相比N2P在相同電壓和設計下,性能可提升8-10%,並且強調A16最適合用於信號路由複雜且供電網絡密集的特定HPC產品,A16量產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進行。
更進一步的A14(1.4納米)製程預計於2028年量產,A14 SPR升級版則鎖定2029年推出。這也意味着2028年將是英特爾和臺積電競賽的一個新節點。
另一方面,英特爾自身的內部困境也需要突破。當前裁員與削減資本開支等舉措,雖有助於短期財務改善,卻也反映出公司在轉型中承壓。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未來,英特爾需在加速先進工藝研發與量產的同時,優化內部運營效率與成本結構,以應對臺積電的技術領先與市場優勢,實現代工業務的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