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表示14A工藝研發不具備經濟性 或將叫停

英特爾內部CPU生產的未來正面臨風險。該公司已確認,如果無法爲其下一代14A(1.4納米)半導體制造工藝找到外部客戶,整個項目可能會放緩甚至終止。這將迫使英特爾依賴第三方代工廠生產其下一代CPU,從而終結其數十年的內部生產歷史。

若英特爾放棄14A工藝節點,臺積電和三星等公司將有機會憑藉更先進的生產代工廠實現超越。英特爾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本就舉步維艱,尤其是在遊戲CPU性能方面。

這一警告源自英特爾高管在近期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公司業績的討論。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在會上告訴投資者,14A工藝要取得成功,需要“內部客戶、外部客戶以及產量承諾”的多重保障。

英特爾最新的季度報告進一步指出,若無法“獲得重要的外部客戶”,繼續開發14A工藝“可能不具備經濟性”,因此公司“可能暫停或終止對英特爾14A工藝的研發”。

當前,英特爾正深陷困境:大規模裁員、股價暴跌,且近期剛剛解僱了前首席執行官。遊戲玩家已從英特爾市場的一個關鍵領域感受到了這一點——其最新的Arrow Lake系列CPU未能與AMD的頂尖產品(如AMD銳龍7 9800X3D)抗衡。英特爾始終未能破解AMD 3D V-Cache技術帶來的性能優勢,儘管有傳言稱英特爾正研發採用類似3D V-Cache技術的CPU,這一消息頗具潛力。

然而,一款CPU不足以扭轉公司的命運,英特爾顯然在考量其長期的支出承諾。如果無法找到足夠的客戶支撐14A工藝節點的存續,英特爾唯一的選擇便是將未來所有生產業務外包給臺積電等競爭對手。

這並非完全沒有先例。英特爾早已將部分生產業務外包給臺積電,包括Arrow Lake CPU的部分組件,但完全放棄內部生產將意味着公司聲望的嚴重受損。

在這種情況下,英特爾將不再是尖端芯片製造商,而是淪爲客戶——被迫排在AMD、英偉達等公司之後,等待其他企業爲其生產芯片。不再作爲頂級製造商存在的英特爾,其在行業中相對主導的地位(包括市場份額)可能會因此面臨更大壓力。

希望無論採用何種生產方式,英特爾的下一代CPU都能在遊戲玩家羣體中具備競爭力。在此之前,不妨查看我們的英特爾酷睿Ultra 265K評測,瞭解爲何英特爾最新產品線在發佈時未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您考慮更換新電腦,我們的最佳遊戲PC指南中也包含了英特爾和AMD的多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