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三年翻倍,虧損卻連年擴大,博雷頓IPO能否撐起52億估值?

隨着“雙碳”目標持續推進,新能源工程機械賽道迎來爆發式增長。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工程機械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164億元飆升至2023年的45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9.2%,預計2028年將突破千億大關。

在此背景下,成立僅9年的博雷頓科技股份公司(簡稱“博雷頓”)於2025年4月通過港交所聆訊,擬發行4685萬股普通股,衝刺港股主板上市。

然而,其招股書披露的“營收增長與虧損擴大並存”的矛盾數據,引發了市場對新能源工程機械行業“風口”與“泥潭”並存的深度思考。

營收三年翻倍,爲何虧損不降反增?

天眼查顯示,博雷頓成立於2016年,業務覆蓋清潔能源生產、儲存、利用全產業鏈,可爲用戶提供風光儲運綠色能源管理一體化方案、氫燃料及純電動工程機械、礦用卡車、重卡、無人駕駛等產品。

博雷頓聚焦於新能源戰略主航道,以自主研發的動力總成,電池pack及溫度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爲基礎,具備整車研發、技術整合、生產製造等全產業鏈整合能力,已發展成爲新能源工程機械及重卡領域的企業。

博雷頓於2019年12月推出五噸級電動裝載機型號BRT951EV,隨後於2020年5月推出90噸級電動寬體自卸車型號BRT90E。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產品系列主要以電動型號爲特色,包括介於三至七噸有效載荷的電動裝載機,且電動寬體自卸車的噸位介乎90至105噸。

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博雷頓收入從3.6億元攀升至6.35億元,三年實現營收翻倍。

具體來看,核心產品電動寬體自卸車和裝載機貢獻了主要收入,2024年電動寬體自卸車收入爲3.65億元,佔比爲57.4%,來自電動裝載機收入2.24億,佔比35.3%;兩者合計佔比達92.7%。

尤其是寬體自卸車出貨量從2022年的59臺增至2024年的307臺,而電動裝載機的出貨量由326臺增至450臺,複合增長率分別達128.1%和17.5%。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自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公司在電池容量超過650千瓦時的電動寬體自卸車出貨量方面排名第一。

然而,營收高增長背後是持續擴大的虧損。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內虧損從1.78億元增至2.75億元,累計虧損逾7億元。毛利率雖從2022年的2.3%提升至2024年的5.8%,但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這背後“以價換量”策略是核心痛點。報告期內,電動裝載機銷量從126臺增長至484臺,對業績貢獻從42.2%增加至60.6%,但售價從67.3萬元/臺下降至58.1萬元/臺。

疊加高企的研發費用,盈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報告期各期末,博雷頓的研發人員分別爲48人、73人 、95人,對應研發支出3271.9萬元、4485.5萬元、6856.2萬元,三年合計支出1.46億元,佔同期營業總收入的14.24%。

52億估值能否輸血造血?技術、產能、現金流的生死競速

博雷頓此次IPO募資計劃用於技術研發、產能擴張及市場拓展。其估值已達52億元,但現金流壓力不容小覷。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博雷頓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99億元,上年同期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4.22億元。

從公司現金流量表中的數據來看,報告期內公司依賴融資活動所得現金淨額來維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增長。

具體而言,各期的淨額分別爲36億元、22億元和31億元,而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從61億元增長至22億元。這意味着公司的資金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外部融資。

而負債總額仍處於高位。招股書顯示,博雷頓2024年負債總額爲7.56億元,上年同期的負債總額爲5億元;淨資產爲6.82億元,上年同期的淨資產爲9.22億元。

另外,從公司與客戶的關係來看,公司應收賬款佔比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在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

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應收賬款主要由貿易和其他應收款項構成,同時還包括“貿易應收賬款淨額”等非流動資產。

過去三年間,這些應收賬款的絕對金額持續攀升,從2021年的74億元增長至86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也相應上升。這無疑增加了公司的資金壓力和運營風險。、

根據披露數據,報告期內貿易及其他應收款項的減值損失分別爲15億元、27億元和38億元,佔當年營收的比例分別爲7%、5%和2%。這一情況不僅對淨利潤造成直接衝擊,還反映出公司在與客戶的合作中缺乏話語權。

再加上博雷頓目前的“自我造血”能力仍較薄弱,破局迫在眉睫。其關鍵在於技術壁壘與規模效應。

目前,博雷頓已掌握動力總成、電池包等核心技術,並推出無人駕駛產品。若能將研發成果轉化爲差異化競爭力,或可擺脫價格戰泥潭。

此外,新建工廠計劃有望提升產能利用率,降低外包成本。然而,行業滲透率提升仍需時間博雷頓需在“燒錢換市場”與“盈利平衡”間找到微妙支點。

新能源賽道狂奔,傳統巨頭“圍剿”下的生存博弈

新能源工程機械的崛起源於政策驅動與成本優勢。與傳統燃油機械相比,新能源設備能耗成本更低,且碳排放優勢顯著。博雷頓作爲純新能源廠商,憑藉先發優勢在細分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灼識諮詢數據顯示,按2023年的出貨量計算,該公司於中國所有新能源裝載 機及新能源寬體自卸車製造商中分別排名第三及第四,所佔市場份額分別爲11.2%及 8.3%,爲該兩類新能源工程機械前五大製造商中唯一的純正製造商。

其中,柳工及徐工機械作爲行業數一數二的頭部傳統工程機械公司,2023年市場份額分別爲26.6%及18.9%。

然而,傳統工程機械巨頭的轉型正在加劇競爭。徐工機械、柳工等企業依託成熟的供應鏈和渠道網絡,快速切入新能源領域。

2023年,柳工在新能源裝載機市場遙遙領先,遠超博雷頓。此外,博雷頓的“輕資產”模式依賴外部合作生產,而徐工等企業自建產能,成本控制更具優勢。市場格局的演變令博雷頓面臨“前有巨頭碾壓,後有資金壓力”的困境。

總體來看,博雷頓衝刺港股IPO的背後,折射出新能源工程機械行業“高增長與高虧損”並存的複雜圖景。三年營收翻倍,但虧損同步擴大。其核心矛盾在於“以價換量”策略導致毛利率低迷,疊加高研發投入和銷售費用,利潤空間持續承壓。

儘管在電動寬體自卸車領域的市佔率位列第三,但傳統巨頭徐工、柳工憑藉供應鏈和成本優勢加速新能源轉型,擠壓其生存空間。

此外,公司現金流緊張、負債攀升,且應收賬款減值風險高企,凸顯產業鏈議價能力不足。此次博雷頓IPO能否通過技術轉化(如無人駕駛)和產能擴張實現“自我造血”,仍需在行業滲透率不足的現狀下,平衡“燒錢擴張”與“盈利拐點”的長期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