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人工智能催生“獨行企業家”

參考消息網8月16日報道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8月11日刊登題爲《人工智能如何造就第一家單人獨角獸企業》的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莎拉·格威廉不是軟件工程師,她也承認自己不是那種“言必稱人工智能”的人。但在她父親最近去世後,她萌生了創辦一家生成式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的想法。該企業將幫助像她一樣有親人去世的人走出悲慟和料理後事,可以稱之爲“喪禮策劃”。

她的企業仍然更像是一家早期初創企業而非成熟企業。但除了她自己,幾乎沒有其他任何人幫她建立這家企業。她加入了人工智能驅動的孵化器Audos。Audos判定她的創意很有前景。其機器人幫助她在網上和社交平臺“照片牆”(Instagram)上搭建起企業架構。如果格威廉的設想取得進展,該孵化器將不僅提供資金,其人工智能體還將在產品開發、銷售、營銷和後臺工作方面支持她。她不需要員工。實際上,人工智能和她聯合創建了這家企業。她說:“我無法形容這有多麼令人振奮。”

按照其一貫的做法,硅谷已經用一個新詞來描述像格威廉這樣單槍匹馬的創業者:“獨行企業家”。在科技圈內,人們在打賭這些人中誰有可能創建第一家單人“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一些人希望,生成式人工智能將使創業變得成本低廉和一帆風順,以至於任何人都能成爲企業家,就像任何人都能成爲視頻博主那樣。這將是吹向高度集中化的美國商業版圖的一股清風。不過,像格威廉這樣的人是否能夠擺脫科技巨頭令人窒息的把控就要另當別論了。

技術革命習慣於改變企業運營方式。19世紀晚期,機械的重要性提升,再加上運輸網絡擴展,導致大型企業崛起。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其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指出,企業的存在是其內部整合和管理工作(而非市場化外包活動)之效率的證明。然而,隨着數字通信的興起,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企業不僅可以更加方便地把製造活動和後臺工作外包給低成本國家,還可以在營銷方面依賴谷歌等互聯網平臺,在計算方面依賴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

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可能加速這一趨勢。其背景是,硅谷提供的半自主智能體使企業能夠用更少的員工完成同等工作量。Audos的聯合創始人亨裡克·韋爾德林稱,雲計算的興起幫助他在過去20多年裡僅通過刷刷信用卡就創辦了多家新企業。他把人工智能稱爲這種“民主化”的下一個浪潮。“你不需要寫代碼、不需要會用修圖軟件,因爲你可以讓人工智能幫忙。”他希望,這將催生出大量由像格威廉這樣沒有技術背景、但發現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的人建立的初創企業。

當然,一切纔剛剛開始。首先,人工智能體遠非盡善盡美。今年6月,人工智能企業Anthropic披露了一項實驗的結果。在實驗中,該公司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運營着公司總部的一臺自動售貨機。模型的目標是避免破產。它擅長挑選供貨商和順應用戶需求(包括尋找一名惡作劇的員工要買的鎢立方體)。但它無視有利可圖的機會、決策脫離現實,並過度打折,最終未能賺到錢。

英國薩里大學的安娜貝勒·加韋指出,儘管技術降低了新企業的入場門檻,但它也降低了快速抄襲創意的難度。除非企業創始人在相關領域擁有獨門專業知識,否則要保持競爭優勢會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主導人工智能工具供應的是科技巨頭以及它們投資的實驗室,例如微軟支持的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亞馬遜和谷歌支持的Anthropic。儘管這樣的基礎設施使初創企業的生存變得更容易,但也讓它們依賴三大雲計算巨頭(微軟、亞馬遜和谷歌)。而這三大巨頭得以攫取這些初創企業所創造價值的很大一部分。(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