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全國50%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 國家高新區發展有新部署

2月2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2024年國家高新區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2024年,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GDP)19.3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6%;其中工業增加值約9.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8%。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根據2023年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部署,已將科技部組織擬定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規劃和政策,指導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科技園區建設,指導科技服務業、技術市場、科技中介組織發展等職責劃入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姚珺介紹,一年來,在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下,國家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不斷深化開放合作,爲我國經濟發展持續注入“高新”動力。

46%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67%獨角獸企業

2024年是國家高新區建設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截至2024年底,國家高新區集聚了全國33%的高新技術企業、46%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67%的獨角獸企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下一步國家高新區將從哪些方面着重發力,加快建設新質生產力引領區?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表示,下一步,要支持國家高新區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進一步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強化四方面工作。包括加大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力度,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優化高新區營商環境,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也要鼓勵國家高新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服務機構,打造高能級孵化載體,推廣“中試+投資+孵化”運營模式,建強技術經理人隊伍。深入實施“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在高新區落地轉化。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推動國家高新區圍繞特色優勢進一步做優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深入推進強鏈延鏈補鏈,促進跨區域產業協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實施新賽道培育行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吳家喜介紹。

將開展“一區一策”政策探索

新技術、新賽道的發展一直備受市場關注。工信部正在組織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工作。近年來,國家高新區在新賽道培育方面有哪些成效?

吳家喜介紹,國家高新區通過面向傳統產業升級衍生新賽道、面向新興產業拓展新賽道、面向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新賽道,培育了氫冶金、智能織物、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新型儲能、合成生物等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賽道。

據瞭解,國家高新區大力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集成電路和虛擬現實等數字產業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約18萬億元,同比增長6.3%,佔國家高新區總營業收入的比重爲33%,佔全國數字經濟總量的比重爲38%。

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約60%的人工智能上市企業和50%的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成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主要聚集區。

爲了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依託66家國家高新區創立了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引育、財稅金融、管理制度等方面出臺各類政策近1000項,其中30餘項首創性突破性政策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24項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姚珺表示,下一步加大先行先試力度,縱深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爲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其中,將開展“一區一策”政策探索。選取發展基礎好、改革意願強的自創區,“一區一策”制定進一步深化自創區改革創新的實施方案。建立自創區與自貿試驗區“雙自聯動”工作機制,強化政策疊加效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陳維城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