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放緩,英偉達押注新技術與企業人工智能
英偉達(Nvidia)首席執行官黃仁勳(Jensen Huang)在沉浸於臺灣科技行業一週的追捧,並傳達了這家美國人工智能芯片巨頭關於如何保住其王者地位的微妙但至關重要的信息後,於週五飛離臺北。
當“黃仁勳熱”(Jensanity)在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在黃仁勳身邊涌動時,英偉達自身正處於十字路口。在成長爲全球最具價值的芯片公司後,投資者擔心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出的下降以及美國貿易摩擦對銷售的損害。
由於美國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英偉達在撤出芯片並設計符合不斷變化的美國政策的次等替代品時,在中國失去了市場份額。
現在,微軟(MSFT.O)和字母表(Alphabet)旗下的谷歌等雲計算巨頭已表示要削減人工智能支出。雖然這位62歲的首席執行官在過去一個月裡宣佈了在海灣地區等地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交易,但分析師表示,此類交易可能會變得稀缺。
海港研究(Seaport Research)分析師傑伊·戈德堡(Jay Goldberg)表示:“每個國家都會像沙特阿拉伯那樣宣佈一個100億美元或5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嗎?當然不會。他們快要沒有明顯的交易可做了。”
當路透社(Reuters)問及英偉達計劃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支出放緩時,黃仁勳表示:“(各地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正在建設之中——這是我在世界各地奔波的原因之一……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將成爲社會的一部分。”
新的增長
在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黃仁勳(Huang)透露了一種不依賴大型主權基礎設施佈局的增長方式:能擴大英偉達(Nvidia)在人工智能市場掌控力的新技術。
這項技術的核心部分被稱爲NVLink融合技術。它允許企業將定製芯片接入英偉達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從而使其成爲一個可供其他企業構建(產品)的平臺。
美滿電子科技(股票代碼MRVL.O)副總裁尼克·庫查雷夫斯基(Nick Kucharewski)表示:“(企業)不必自己構建整套設備機架,而是可以在定製(芯片)本身上進行創新或實現差異化。”
它的賭注就是,吸引企業構建使用英偉達融合平臺的硬件將推動對英偉達所銷售的人工智能網絡和數據中心基礎部件的需求。
英偉達也已開始進軍企業市場。本週,該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服務器,黃仁勳(Jen - Hsun Huang)將其描述爲“企業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黃仁勳的賣點在於,這些服務器開闢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因爲客戶可以將它們用於“一切用途”,如圖形、虛擬機和人工智能應用等。
海港研究公司(Seaport Research)的戈德堡(Goldberg)表示,企業市場規模龐大但難以打入。與主權數據中心相比,交易規模往往較小,而且贏得交易的成本更高、耗時更長。
戈德堡說:“我的感覺是,我們在擴大客戶羣方面有點快要觸碰到極限了。”
臺灣生態系統
英偉達與臺灣一些科技界的大牌企業合作,例如臺積電(2330.TW),英偉達的許多芯片都由臺積電製造。然而,如果沒有數百家大大小小的臺灣公司提供構建英偉達複雜人工智能系統所需的零部件和製造技術,人工智能的底層基礎設施就不可能建成。
諮詢公司More Than Moore的首席分析師伊恩·卡特雷斯(Ian Cutress)表示:“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的目的是將生態系統和供應鏈匯聚起來。”
卡特雷斯稱,這樣一個網絡對於支持在海灣地區宣佈的交易以及未來幾個月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達成的交易是必要的。
臺灣產業界熱情歡迎黃仁勳,他被視爲本土出生的英雄,他來自臺灣歷史名城臺南,9歲時移民美國。
在他週五飛走的時候,黃仁勳已經與幾乎所有臺灣知名科技企業高管一同登臺亮相或參加宴會,包括人工智能服務器製造商富士康(2317.TW)董事長劉揚偉(Young Liu),劉揚偉稱他爲“臺灣隊的領袖”。
在聯發科(2454.TW)的一次活動期間,其首席執行官蔡力行(Rick Tsai)從英偉達老闆在臺北最喜歡的水果攤買了番石榴,將一袋番石榴送給黃仁勳(英偉達創始人)。
所羅門科技(2359.TW)是一家使用英偉達軟件工具、提供工業自動化和基於人工智能檢測解決方案的公司,其表示與英偉達合作是一種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