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押注中國市場,英偉達的最後一搏?
4月17日,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再次現身中國,行程低調卻含義深遠。英偉達方面向《第一財經》迴應稱:"我們定期與政府領導人會面,討論我們公司的產品和技術。"
這已是他3個月內第二次訪華,背景卻比任何一次都更具緊迫感。
就在兩天前4月15日,英偉達披露已收到美國政府正式通知:包括H20在內的所有滿足其內存帶寬和互連帶寬標準的AI芯片,未來向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均須申請許可證。
這意味着,連爲"合規"而生的H20也被明確納入限制範圍,英偉達在中國市場最後一款主力AI產品遭遇政策封鎖。英偉達估計,僅這一變化,將使其在2026財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4月27日)計提高達55億美元的減值與採購損失——這筆費用與H20芯片庫存、採購承諾及相關準備金直接相關,相當於2024年中國區總營收的32.16%。
這也許是黃仁勳不得不再次親訪中國的真正動因。面對被迫"清倉"的H20庫存、將失信於客戶的風險、以及中國市場大模型生態自主化加速的現實,他的這次北京之行,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場政治姿態,也是一場商業告別前的戰略突圍。
但問題是:這一次,英偉達還有機會爭取"緩衝期"嗎?
01·當"閹割版"也被禁,英偉達的訂單崩盤邏輯
H20原本被視爲英偉達"技術自救"的關鍵落點。
2022年以來,A100與H100等高端芯片先後被列入美國出口限制清單後,英偉達以H20、L20、L2等產品"替補"中國市場。其中,H20被視爲最具戰略意義的一枚棋子。
這款芯片在浮點精度、互連速度和整體帶寬上大幅降級(FP16算力148TFLOPS,顯存帶寬4TB/s,僅爲H100的30%),在不觸碰美國出口紅線的基礎上保留了H100架構下的部分訓練與推理能力。儘管性能遜於主流芯片,但它的真實價值在於:"能合法地出貨"。
英偉達原計劃以H20爲主力在2025年交付給中國多家頭部客戶。根據產業鏈消息,H20芯片的中國市場預售訂單總額高達120億至150億美元,2025年Q1中國區營收171億美元中,H20訂單佔比超93%。甚至由幻方量化創立的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中國新銳大模型廠商也在其大模型訓練中使用了H20。
然而,2025年4月的政策升級打破了這一平衡。美國政府首次明確,即便是此前已發佈、已經接單、專爲中國設計的"合規版"芯片,也必須納入管制。
英偉達隨即向市場發出預警:與H20相關的庫存與採購承諾,將帶來55億美元的財務減值。公司用上了非常規的措辭:"這表明我們對獲得出口許可證並不樂觀。"
大摩分析師進一步指出,H20芯片預計在2025年4月佔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的12%至13%,未來幾個季度收入恐將因此下滑8%至9%。
不僅是訂單沒了,更是產品路線已被堵死。英偉達所謂的"中國市場緩衝區",幾乎一夜間被擊穿。
02·失去中國,英偉達能否維持AI霸權的全球敘事?
英偉達之所以極力維護中國市場,並不是出於短期銷售壓力,而是它全球AI生態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根據英偉達的年度報告顯示,中國是英偉達的第四大銷售額地區,僅次於美國、新加坡等。在截至1月的2024自然年中,英偉達中國區營收171.08億美元,爲史上最高,比前一年103.06億美元增長66%。目前,英偉達2025財年中,53%的收入佔比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
更關鍵的是,中國並非單純的買方,而是世界範圍內大模型應用最活躍的實踐土壤。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研模型,正在推動以AI原生業務爲核心的新一代商業模式。
2025年年初,深度求索(DeepSeek)憑藉技術突破在國內大模型領域崛起,其訓練過程中大規模採用H20芯片。這意味着,在中國大模型產業的發展中,英偉達並非旁觀者,而是重要技術參與方。
但也正是這種"參與感",引來了新的政治關注。
有業內分析師認爲,深度求索(DeepSeek)的崛起,很可能正是美國進一步升級出口限制的重要誘因之一。作爲中國 AI 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其基於合規算力資源構建的高效大模型訓練體系,被英偉達稱爲 "測試時間縮放"(Test Time Scaling)的典範。這種通過優化算法降低對高端芯片依賴的技術路徑,不僅驗證了中國 AI 產業的創新韌性,更直接觸發了美國政府的戰略警覺。
美國國會 "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 等機構迅速將 DeepSeek 列爲 "國家安全威脅",並推動特朗普政府在 1 月 23 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 180 天內製定全面 AI 戰略以維護美國主導地位。這一舉措與特朗普同期啓動的 5000 億美元 "星際之門" AI 基礎設施計劃形成政策組合拳,試圖通過技術封鎖與產業投入雙軌策略遏制中國 AI 發展。
換句話說:AI霸權之爭已從技術維度切換到地緣政治,英偉達必須爲其全球成功付出本土化的代價。
但英偉達也清楚,在當前AI需求高企的大週期下,如果完全失去中國市場,它面向資本市場的增長敘事將失去一塊關鍵拼圖。
這也解釋了,即便形勢嚴峻,包括摩根士丹利、美銀、傑富瑞、瑞銀等仍在近期紛紛重申對英偉達股票的"買入"評級,目標價在160-185美元不等。但他們也警告,未來幾個季度數據中心業務的不確定性,將對英偉達估值形成階段性挑戰。
03·英偉達的三條"自救路徑"
面對訂單凍結、客戶不滿與政策高壓,英偉達或許還有三條退路,但每一條都充滿不確定性。
路徑一:嘗試申請出口許可,維持有限出貨
黃仁勳此番訪華,顯然也包含了向中國政府釋放"合規合作"信號的意圖,希望美國政府在個案上批准某些訂單交付。但英偉達自己都在財報中承認,對獲取許可證"並不樂觀"。在美國大選年及科技封鎖不斷加碼的政治氛圍下,這條路的迴旋空間微乎其微。
路徑二:再次推出更低性能的"合規芯片"
黃仁勳已向部分客戶傳遞信息,擬開發新的定製芯片,性能將再度降低,以繞開最新的政策邊界。這是英偉達一貫擅長的策略——技術妥協以贏得市場。但問題在於,一旦性能跌出行業可用標準,客戶是否還願意買單?
尤其是,中國大模型廠商正在加速"去英偉達化"。百度早已全面投入崑崙芯替代,阿里也在內部推進AI芯片團隊整合,華爲升騰910B已在騰訊、螞蟻集團應用,訓練效率提升40%。如果英偉達再降配,其芯片將有可能從"合規但可用"滑落爲"合規但無用"。
路徑三:探索軟性合作或技術授權形式
這或許是黃仁勳最現實的選擇:通過與中國AI企業聯合研發、技術授權、提供工具鏈支持等方式,不再直接銷售芯片,而是以生態參與者的身份繼續存在。這類似於Intel早期與中國廠商的合作模式,但也可能因"技術轉讓敏感性"面臨美方更嚴格審查。
無論哪一條路徑,都不是簡單的商業選擇,而是需要在中美政治博弈中找到"縫隙"的生存策略。
尾聲:押注中國,是黃仁勳最後的邊界試探
這一次,北京之行不只是一次例行拜訪,也不只是爲了應對H20的庫存危機。黃仁勳在嘗試探索:在全面封鎖的高壓下,英偉達是否還能在中國保留一個技術與生態上的"緩衝地帶"。
從A100到H20,從高端到合規,再到可能的"準退出",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命運,正走向一次結構性的壓縮。而這一壓縮,並非因技術失敗,而是源於規則變動、地緣張力與信任失衡。
英偉達不能控制政治,但它試圖以務實的商業姿態,去爭取延遲清算。這不是一次輕鬆的冒險,更像是一場有尊嚴的試探。
留給它的窗口期,已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