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尖兵護民安

經濟日報北京6月12日訊(記者郭靜原)廣大應急管理工作者主動積極作爲,在排查風險時防微杜漸,在災害發生時挺身而出,守護百姓安全。國務院新聞辦12日舉行“新徵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應急管理系統先進典型代表圍繞“勇擔應急使命 守護人民平安”與中外記者交流。

“時時放心不下”,是基層工作者守護一方平安的生動寫照。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應急管理局局長趙軍帶領團隊5年來共排查問題隱患11.8萬餘條並完成閉環整改,全縣生產安全事故數量逐年下降。同時,他創新森林防滅火網格管理工作法,全縣2021年以來未發生森林火災,山火火情逐年下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南二環路消防救援站站長巴特爾在基層消防救援站堅守了17年,先後經歷了4800餘次滅火救援行動考驗,用心守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濤多次深入地震現場收集房屋震害數據,分析房屋倒塌原因,提供加固和修復的技術方案。歷時15年,他攻克了大型複雜建築強震損傷破壞全過程的模擬難題,創新發展了新型試驗理論,服務於老舊住宅抗震加固等重大工程。

災害評估研究和實戰應用工作,能夠爲災害風險防範、救災救助、災後恢復重建等提供科技支撐。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災害評估部主任吳瑋投身防災減災救災工作19年,推動構建“天上看、地面查、模型算”的一體化災害評估技術體系,通過對遙感技術、地面抽樣調查、模擬仿真等多方法的創新融合應用,提升災害評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作爲救援現場“雷達預警兵”,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勘測隊副隊長張亦海每年出差200多天,爲全國100多個露天礦山企業解決了幾百條邊坡技術問題,多次在高溫溼熱、嚴寒暴雪、高原缺氧等惡劣環境下參加應急救援行動,緊盯救援現場邊坡垮塌風險,保障近3000名救援人員的安全。面對我國應急監測裝備技術困境,張亦海還帶領勘測隊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由好到精、趕超國際的邊坡雷達自主研發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