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QS執行長:臺灣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區域樞紐 進步速度要更快

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總部位於倫敦,執行長特納近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臺灣有條件成爲國際高等教育區域樞紐。 中央社

國際高教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執行長特納近日表示,臺灣與美國和亞洲許多其他地方有強勁連結,這賦予成爲國際高等教育區域樞紐的有利條件,對臺灣而言,是吸引國際學生和人才的好機會。

特納(Jessica Turner)近日在QS倫敦總部接受中央社專訪,當前世界局勢變幻迅速、地緣政治屢見波動,有越來越多學生因此不再執著於長期以來的4大留學目的地: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而是對前往其他國家地區學習和從事研究抱持更開放的態度。這對臺灣而言,是吸引國際學生和人才的好機會,需加緊把握。

創立於1990年的QS定期發佈世界大學排名、亞洲大學排名等國際高等教育機構績效指標排名,每次發佈皆廣獲關注,公司官網訪客流量一年超過1億人次,其中平均約7500萬人次是搜尋各國大學院校資訊的學生。

國際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總部位於倫敦。QS定期發佈世界大學排名、亞洲大學排名等國際高教指標排名,每次發佈皆廣獲關注。 中央社

據QS於6月中旬發佈的2026年世界大學排名,總計有3所來自臺灣的大學院校進入全球前200強,表現較上一次佳。

QS分析,臺灣各大學院校此次整體排名表現提升,一大因素是「教職員人均論文引用數」成績進步。然而,在臺灣高教機構一向表現搶眼的「畢業生就業能力與成就」,此次排名卻下滑。

特納說明,排名呈現的是「與其他學校比較」的結果,因此排名下滑不見得是因爲個別學校表現變差,而往往是因爲相較於世界各地其他學校,個別學校「進步得不夠快」。

特納指出,高教界國際競爭激烈;部分國家,例如荷蘭、新加坡、菲律賓,在「僱主聲譽」(即畢業生在業界的聲譽)這項評比指標表現突出,而瑞典、紐西蘭等國則在「就業成果」(評比標準包括校友在各領域的影響力)成績優越。國際學生在選擇學校時,日益重視就業相關指標,這也是爲什麼QS在3年前提高相關指標權重。

特納提到,臺灣部分大學院校此次在「僱主聲譽」排名下滑;不過,考量臺灣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總計有4所大學在這項指標的排名達世界前200,且臺大的「就業成果」成績更衝上世界第11名,可見臺灣的大學院校依然實力不容小覷,只不過在國際強力競爭的環境下,進步的速度「有必要更快」。

各國大學院校日益重視產業和經濟發展需求與畢業生專業知識技能的銜接,課程設計、研究和教學工作因此都必須持續演進,追求創新和產學夥伴關係,以利確保畢業生就業優勢。

特納指出,這是長期工程,QS的「僱主聲譽」排名是參考各校約5年來的表現,因此校方若希望自家畢業生在未來幾年內、儘速在國際就業市場累積良好聲譽,則「現在」就必須着手確保課程符合業界需求。

至於臺灣大學院校歷來排名表現較弱的國際網絡相關指標(含國際師生組成、研究合作等),特納表示,臺灣事實上是很有吸引力的學習和研究目的地,未來有可能吸引更多人才。

特納指出,伴隨地緣政治變化,國際學生和專業人士不再執著於美國、英國等過往主流首選目的地,而是更願意考慮臺灣、德國、新加坡等具備傑出大學院校,且國際教育和攬才政策相對友善、穩定的國家。

特納肯定臺灣政府持續歡迎國際學生,在政策、制度面穩定釋出歡迎國際學生來臺並留在臺灣發展職業生涯的訊號。類似的穩定性也可見於臺灣致力吸引各國專業人士來臺,而相較於英美等國緊縮簽證和居留規定、政策方向屢見波動,臺灣政府對外釋出的訊息確實有助國際學生和專業人士作較長期的生涯規劃。

關於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在拓展國際研究及其他校際合作面臨的挑戰,特納表示,建立強健的國際合作關係本來就不容易,需要時間,也需要校方從領導層的戰略決策開始,有系統地在各層級發展合作。成功的國際合作不僅可創造長期效益,成果也將反映在多項國際評比指標,包括論文引用數、研究影響力等,有助臺灣大學院校在國際間的聲譽和能見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