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輿情的“三字訣”
1)在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引發的這一波輿情發酵了多天之後,武漢大學2025年8月1日下午發佈通告,“對肖某某紀律處分、楊某某學位論文等進行全面調查複覈。”首先對武漢大學點個贊,該校終於意識到了這一波輿情的嚴重性、嚴肅性,正式發聲,予以迴應。
2)與此同時,很多朋友都在說,同樣是這樣一份通告,如果武漢大學在三天前甚至更早就發出來,輿情就不會發展到現在這種鋪天蓋地、“陰謀論”滿天飛的地步。這是這次武漢大學輿情應對令人遺憾的地方。
3)在網絡時代,小輿情天天有,大輿情也隔三差五席捲全網。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由於關係鏈的指數級傳播效應,加上算法“熱上加熱”的內在特性,輿情產生和發酵的速度和烈度更是大大加快。如果應對不慎,很容易造成“小事拖大、大事拖炸”的不良後果。
4)關於輿情,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輿情不是敵情”。輿情在網絡時代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輿情的釀成和發酵,往往有某一個“引爆點”,同時也跟廣大網民的集體心理有關係。尤其是一些容易讓網民產生代入感、恐懼感和憤怒感的事情,特別容易釀成大的輿情。
5)過去一年多,很多人都在說,要對“輿情脫敏”。但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個人認爲,對“輿情脫敏”,並不是說,看到輿情不重視,也不是說,對於釀成重大輿情和嚴重後果的人不追責、不處罰。對“輿情脫敏”的本質是,要對輿情有真實的、動態的、科學的研判,對於小輿情,不要有潔癖,做好事情最重要,對於大輿情,要打足精神,全力以赴加以應對。
6)現在一些地方,就把輿情當成是改進工作、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效率的推手。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做法。輿情的意義本來也在於此,它反映了老百姓的某種認知,這種認知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有對有錯。對於地方、部門來說,“無則加勉,有則改之”。不要恐懼輿情,也不要有輿情潔癖,更不要糾結輿情是不是完全正確。少一點委屈感,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多跟網民做好溝通,輿情自然會平息。
7)關於應對輿情,我總結了一個簡單的“三字訣”,它不是什麼靈丹妙藥,只是根據很多輿情處理的負面案例總結出來的一點常識。我發在這裡,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8)第一個字就是“快”。網絡時代,輿情的發展和升級都是以小時計的,如果還是按照過去那種“一等二看三報告”的做法,很容易錯過輿情應對的最佳時機,結果就是“陰謀論”滿天飛。而且,網民會把一些地方和部門面對輿情不發聲認爲是一種“傲慢和麻木”。應對輿情,“快”的意思就是,實事求是,滾動回覆。就拿武漢大學圖書館事件來說,如果前幾天,武漢大學就發通告,說關注到了相關輿情,正在重新審覈對肖某的處罰,網民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情緒了。應對輿情,千萬不要養成一種等到事情水落石出、蓋棺定論的時候再去講、再去溝通。要找準第一落點,及時迴應,然後,根據輿情的特點和調查的進展,進行滾動回覆。網民知道有關部門在處理這一事情了,就不會再每天盯着,更不會因爲看不到迴應和進展而產生種種“陰謀論”和憤怒情緒。
9)第二個字就是“準”。“準”的意思就是,網民質疑什麼,就趕緊迴應什麼。不要“唱高調”,不要“高射炮打蚊子”,更不要“裝聾作啞”、“掩耳盜鈴”。從很多輿情處理的負面案例看,最大的問題往往就是兩個:一個是“拖”,動作遲緩,錯失應對輿情的最佳時間點;另外一個就是對外發聲時信息傳遞“不準”、“不全面”,給網民留下一種遮遮掩掩、避重就輕、躲躲閃閃的負面感覺。
10)第三個字就是“衆”。應對輿情,絕對不只是宣傳部門自己的事情,引發輿情的具體部門纔是真正的“主角”。在應對輿情時,讓引發輿情的具體部門參與進來,一起面對和發聲,這一點非常重要。對於地方宣傳和網信部門來說,既要做應對輿情的“救火隊長”,更要做應對輿情的“總參謀部”,在把輿情監測好、總結好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就應對輿情提出專業的解決方案。“衆”的意思還包括,要積極引入外部力量,包括引入外部專家,進行輿情研判;引入媒體力量,對網民的質疑點進行迴應和說明;引入媒體和一些負責任的自媒體,擴大信息釋放量,把官方通報不太好說的話說清楚、說全面,爭取網民的理解和信任。
最後,任何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發生重大輿情,都是這個地方、這個部門“一把手”的職責。“一把手”要自己上網看一看,看看微博、抖音、微信公衆號的內容,特別是要看一看評論區的內容,這樣才能對輿情有直觀的感受。光是坐在辦公室聽彙報,是沒有感覺的,容易對輿情的“溫度”產生偏差,也容易對輿情應對做出不合理的決策。“一把手”只有對輿情有“觸感”、有“體感”,才能對輿情進行實事求是的研判,才能就如何應對輿情做出科學的決策。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