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對等關稅”,多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給出對策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簽署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佈美國對貿易伙伴加徵10%的“最低基準關稅”以來,多家外銷股股價波動。
雖然藥品目前不在“對等關稅”目錄內,不過生物醫藥企業股價明顯下跌,政策後續走向備受關注。目前,包括邁瑞醫療、健友股份等在內的多家企業也紛紛迴應影響及應對措施。
生物醫藥股下跌 多家企業給出對策
據同花順,截至4月7日收盤,醫藥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收跌6.56%。資金方面,醫藥ETF資金流入3.49億元,資金流出4.86億元,資金淨額-1.37億元,呈淨流出狀態。持倉股方面,包括恆瑞醫藥、藥明康德、邁瑞醫療、愛爾眼科、雲南白藥、智飛生物等在內的多隻股票下跌,僅有聯影醫療、片仔癀、華蘭生物三隻個股上漲。細分業務方面,截至4月7日收盤,醫療器械、化學制藥、醫藥商業、生物製品分別下跌13.26%、12.05%、10.73%、10.08%。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2日簽署了關於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佈美國對貿易伙伴加徵10%的“最低基準關稅”,並對某些貿易伙伴徵收更高關稅。對此,中國迅速給予迴應,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佈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34%關稅。
據悉,藥品被豁免,目前不會受到“對等關稅”的約束。面對未來,多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也給出了迴應。
邁瑞醫療在回答投資者關於加徵關稅對公司美國及海外銷售的影響時表示,在今年初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兩次10%關稅生效前,已提前根據意向訂單在美國前瞻備貨,今年在美國銷售的產品並不受到本輪關稅影響。此外,爲滿足國際化業務運營需求,公司在全球佈局了幾十家生產基地,其中包括已獲美國食藥監局(FDA)認證的工廠,可滿足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需求。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公司銷往美國的產品便被開始加徵關稅,但這並未影響公司美國市場的拓展。2018-2023年美國業務的複合增速達到了10%,目前美國銷售收入佔總收入比重約6%。目前公司美國業務的毛利率水平已經超過70%,利潤率也已超過加徵關稅前的水平。
作爲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龍頭,邁瑞醫療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的研發、製造、營銷及服務,主要產品覆蓋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三大領域,產品銷往190多個國家及地區,並在美國硅谷、新澤西、美國明尼蘇達設有研發中心。
另一家上市公司健友股份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則表示,目前“對等性關稅”沒有影響到醫藥,公司的做法是更加融入全球,更多產品服務世界。作爲一家集藥品研發、生產、銷售爲一體的製藥企業,健友股份是全球市場多品種注射劑的供應商,特別是在肝素原料藥藥物中,健友股份在全球有一定影響力。截至2023年底,健友股份在美國市場已有超過50個產品運行,成爲美國注射劑銷售管線最完整的供應商之一。2023年,健友股份美國子公司銷售收入16.30億元,同比增長37.71%。
專注於腫瘤治療領域創新藥研發與生產的貝達藥業則表示,根據美國政府公佈的關稅政策,藥品被列爲豁免商品類別,目前的關稅政策尚未對恩沙替尼原料藥的出口業務產生影響,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相關政策的後續動態。
機構看好創新藥行業
美國是我國醫藥產業出口的重要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醫藥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993.76億美元,出口金額1079.64億美元,同比增長5.9%,貿易順差達到165.53億美元。其中,西藥製劑和生化藥出口均實現正增長。
另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今年2月份發佈的數據,美國爲我醫藥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對整個國內醫療器械行業來說,美國也是重要的出口市場。以申萬行業-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爲樣本,2018年-2022年,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的海外收入佔比由22%提升至34%。另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2023年出口國家中美國佔比最高,約24.43%;出海產品比例從高到低依次是醫用耗材、醫療設備、IVD試劑等。
4月7日,就“對等關稅”可能帶來的影響及後續公司銷售策略等,記者聯繫國內多家制劑產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公司,不過企業均表示“不便談論”。
在此背景之下,創新藥行業被多家機構看好。中信建投證券4月6日發佈的研報認爲,在關稅政策衝擊下,對醫藥產業鏈的影響較爲複雜,並且可能仍然存在變數。本次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中,藥品暫不涉及。目前時點,看好暫不受關稅影響的創新藥行業,自主可控下的器械、血製品國內份額提升機會,內需爲主的中藥、藥店及流通等行業與關稅關聯度不大。長期看,出海仍應該是醫藥企業重要的戰略方向,堅定看好出海帶來的增量機會。
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在今年2月發佈的《2024年我國西藥製劑與生化藥產品外貿形勢簡析》也指出,我國創新藥企業多以License-out或在當地佈局委託生產的模式出海美國,暫時不受加徵關稅的影響,但“關稅大棒”僅僅是特朗普的“先手招”,後續對華在美企業可能還會有更進一步、更大範圍的貿易壁壘措施,醫藥產品出口及產業國際合作或將面臨不小壓力。面臨重重困難與挑戰,企業可通過加強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和品牌競爭力、拓展新興市場尋找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重視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的優化戰略佈局,爭取更多“閃轉騰挪”的國際化發展空間。
不過,新興市場也正成爲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出口的重要市場。以前述肝素業務爲例,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肝素出口主要市場仍爲中國香港、印度、美國、意大利等地區,前五大出口市場佔比接近三分之二。不過,去年對柬埔寨出口增長45.03%,對挪威和俄羅斯市場出口增幅超過60%,特別是對俄羅斯出口量大增160.89%,儘管市場佔比不高,但充分表明了在上下游供需關係持續改善的行業背景下,新興市場出口仍有可爲。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