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大阪世博「原民之夜」!臺灣排灣族、紐西蘭毛利戰舞同臺
▲原民會與文化部合作「原民之夜」,聚集了臺灣、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等國家代表。(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大阪報導
「We TAIWAN 臺灣文化 in 大阪.關西世博」邁入第2周,在8月8日當天晚間,由原民會與文化部合作「原民之夜」活動,聚集了臺灣、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等國家代表,現場特別演唱排灣族在歡聚時的歌曲,還有紐西蘭毛利族表演哈卡(Haka)戰舞,讓現場觀衆沉浸在震撼的歌聲及舞蹈中。
▲紐西蘭毛利族哈卡戰舞。(圖/文化部)
原民會此次與國際多邊機制「原住民族經濟貿易合作協議(IPETCA)」合作,共同參與大阪世博主舞臺演出、系列活動;而作爲創始會員之一的臺灣,今日也特別邀請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等會員國家代表、各界貴賓,一同參與「原民之夜」。
▲「原民之夜」以排灣族文化三寶之一的「琉璃珠」爲迎賓禮,象徵臺灣送給來賓的祝福與謝意。(圖/文化部)
▲紐西蘭毛利族帶來哈卡(Haka)戰舞等演出。(圖/記者林育綾攝)
「原民之夜」由紐西蘭卡胡朗吉毛利舞蹈團(Kahurangi Māori Dance Theatre)、臺灣屏東縣瑪家鄉娜麓灣樂舞劇團,分別帶來演出。「卡胡朗吉毛利舞蹈團」於1983年成立,致力以當代方式呈現毛利表演藝術。
由舞團與Rei & Huia WaiataMāori音樂獎的大使們,帶來融合毛利歌曲、RAP、舞蹈的演出,還有象徵大地母親心跳的短毛利甩球(Poi)、象徵紐西蘭原生鳥類飛翔的長毛利甩球、毛利戰舞哈卡(Haka),讓現場觀衆沈浸於震撼的歌聲及舞蹈中。
▲紐西蘭舞團演出。(圖/記者林育綾攝) 「娜麓灣樂舞劇團」特別演唱排灣族人在歡聚時吟唱歌曲,慶賀衆人齊聚日本大阪,也帶來歌謠〈Uniyu〉祈求上天帶來好運。傳統樂舞「共融」,特別呈現僅在祭典演出的「淑女之舞」,以及模仿雲豹、黑熊,在森林中跳躍奔馳的傳統「勇士舞」,讓觀衆感受排灣族獨特的生命力。
▲現場特別演唱排灣族在歡聚時的歌曲。(圖/記者林育綾攝)
在演出的最後,娜麓灣樂舞劇團更帶領所有與會者手牽手,不同國家代表及表演者,圍成一圈,跟着音樂和腳步歡樂共舞。
▲「原民之夜」排灣族演出。(圖/文化部)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今日世博場內適逢「Pavilion day」有臺灣的演出,場外則有「原民之夜」,恰好場內外呼應,呈現臺灣多元、不一樣的文化樣貌,這也是臺灣文化魅力所在。
王時思說,文化部在全球17個駐點,長期推動展演與影展等活動,但藉由國際矚目大型活動進行的大規模呈現,必須把握時機,例如去年巴黎奧運,今年大阪世博。
▲神將、民間宗教信仰雖是臺灣的日常,但其他國家並不熟悉。(圖/記者林育綾攝)
她提到,這些安排期待讓世界認識臺灣的「多元面貌」,例如神將、民間宗教信仰雖是臺灣的日常,但其他國家並不熟悉。很多人對臺灣的印象是「科技」,但正因爲文化奠基於異質性高、多元的基礎,因此才能孕育燦爛又有具韌性的文化。
展演呈現不同族羣的原住民歌舞語言、神將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如上週的大偶「艾拉」,還有黃翊庫卡「機械臂共舞」;這周將有VR360、XR多人共演,並引入兒童繪本,後續還有文學與電影之夜展開。
▼「原民之夜」最後不分國籍,全體圍成一圈跳舞,呼應「We TAIWAN」的精神。(圖/文化部)
王時思說,臺灣從來不是單一族羣或文化,而是一種「加法文化」,不斷有新人加入成爲土地的一份子,每個加入的人,都成爲「我們」,讓臺灣文化更多彩、多元和燦爛,這就是「We TAIWAN」的精神。
▼影:「We TAIWAN 臺灣文化 in 大阪.關西世博」舉行原民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