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製造」徒有虛名? 自家人狠揭真相:難與陸競爭
印度總理莫迪力推的「印度製造」目標恐淪爲口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印度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Make in India」政策,目的在於有一天能夠取代中國大陸。但印度總理莫迪的最大挑戰者、反對派國大黨領袖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再次抨擊,在「印度製造」的名義下,印度實際上只是進口零組件來組裝,而非真正的製造。
隨着中美之間的競爭態勢日益明顯,將印度視爲中國大陸製造業「替代方案」的呼聲也隨之高漲。然而,經過多年的實際操作,包括拉胡爾·甘地在內的多名印度政治人物已經意識到,印度自身的工業體系存在着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印度製造」仍然只是口號。
據《印度時報》19日報導,國大黨領袖甘地在社羣平臺X上發文指出,「你們知道嗎?在印度生產的電視機,高達8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打着『印度製造』的旗幟,我們只是在組裝,並沒有真正製造。從iPhone到電視,零件都來自國外,而我們只是組裝而已。」
甘地當天公開呼籲印度政府積極推動「基層變革」,以期將印度打造爲一個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強國,從而與中國大陸抗衡。他明確指出,目前冠以「印度製造」之名的諸多產品,實際上僅僅是在印度境內進行簡單的來料組裝,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和製造。
他進一步剖析了印度工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小型企業家希望投身於製造業,然而他們既缺乏政策支持,也缺少幫助。他們反而要面對的是,高額的稅賦以及少數大型企業對國家資源的壟斷」。
甘地強調,除非印度能夠在生產製造領域真正實現自力更生,否則所有關於就業機會、經濟成長以及「印度製造」的美好願景,都將淪爲「空洞的口號」。他堅信,當務之急是基層層面的變革,引導印度擺脫單純的流水線式拼裝模式,轉變爲一個真正的製造業強國,唯有如此,「才能在實力上與中國大陸相抗衡」。
爲了凸顯政策改革的緊迫性,甘地曾指出,「在過去的10年裡,中國大陸一直在電池、機器人、電機以及光學技術等關鍵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發展,在這些領域至少領先印度1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