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肚腩敲警鐘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隨着生活水準提升後,印度人民的日子愈來愈富足,飲食愈來愈豐盛,伴隨而來的就是肥胖危機。
精句選粹■The Indian pot belly — once a badge of prosperity, indulgence, and elderly respectability is now raising alarm bells. The obesity crisis in India is ballooning.
在印度文化中,大肚腩(pot belly)被視爲擁有富裕與充足食物的象徵,代表過着財富與豐盛的生活,然而,這個看似無害的「大肚腩」卻成了健康警訊,印度的肥胖危機正急速擴大,著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到2050年,印度肥胖或超重人數將高達4.5億,佔印度總人口近三分之一。
長期以來印度人口常被視爲營養不良、體重偏低的典型代表,但近年來情勢卻逆轉,印度已悄悄成爲肥胖率前五名的國家。根據《BBC》報導指出,造成印度人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少運動的生活方式、垃圾食物、外帶、即食食品等,民衆的熱量攝取遠高於輸出量,當中「腹部肥胖」(abdominal obesity)的高比例更是引發高度關注。
40%女性腹部肥胖
全國家庭健康調查(National Family Health Survey, NFHS-5)顯示,印度約有12%的男性和40%的女性已出現腹部肥胖問題,而在30至49歲女性族羣中,比例更高達5成以上,這意味着,即使部分婦女體重不算肥胖,但腰圍仍超標。調查也發現,特別是在城市地區的居民,過重與肥胖人口與日俱增,高腰圍或腰臀比偏高成爲一個重要的警訊。
腹部肥胖被認爲是長期健康狀況不佳的指標。報導指出,早在1990年代的研究中就被證實與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存在顯著關聯,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它與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息息相關,胰島素阻抗是一種身體無法正常對胰島素產生反應的情況,當腹部脂肪過多時,會干擾胰島素的正常作用,導致血糖難以穩定控制。
研究也發現,包括印度人在內的南亞人,在相同「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下,往往比白人擁有更多體脂肪。研究證明,南亞人脂肪細胞較大且效率較低,難以將脂肪有效儲存在皮下,因此,多餘脂肪會溢出並堆積在調節代謝的重要器官,提高罹患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風險。
雖然目前科學家無法完全解釋脂肪分佈的原因,但有一種進化理論認爲,長期的饑荒使印度人的身體適應儲存能量,而腹部成爲主要儲存部位,隨着飲食富足,脂肪不斷增加,最終演變成健康隱患。
逼員警瘦身 太胖就滾蛋
隨着近年來健康意識擡頭,印度政府也開始重視肥胖問題,更有印度警局下達「限重令」,下令警員必須把BMI降到30以下,否則將面臨「被自願退休」的處分。
專家表示,印度人需要改變的生活方式比西方更嚴格,以歐洲男性爲例,每週150分鐘的運動可能足夠,但對南亞男性而言,則至少需要250到300分鐘的運動,才能抵銷較慢的新陳代謝和較低效率的脂肪儲存。整體來說,印度正面臨一場潛在的健康危機,「大肚腩」不再只是外觀問題,而是一顆威脅未來健康的定時炸彈。